2022年允中教师学园“健康教育”师资课程
· 安文聪老师:德音老师的《中医与中国文化思维》《学会生活,善调身心——儿童中医启蒙与儿童健康教育》和金涛老师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教师的自我健康觉知》及其讨论问答课对我的启发很大,我的心得有三:
1. 认识深化,视野拓展,对中医及中国文化思维的感知亲近了、活化了。原来虽然也接触中国文化及中医,但对他们的认知停留在高深、博大,一般人难以学习掌握,除非要名师带徒才能学好的层面上。听了德音老师的讲座及答疑后,觉得像我们这些外行们也可以学习、尝试做做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事,起码学会自救,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安排合理,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形神尽量合一的状态,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先为家人服务、为父母保健,为自己的学生健康教育做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2. 中国文化思维比医术更重要,要做好健康教育,首先要把握好中国文化思维。医道同源,只要合道的就是符合医学健康养生的,所以我们不必只局限于已有医术的掌握学习上,更要以中国文化思维的特点去灵性地、善巧方便地去学中医、用中医、发扬中医精神,弘扬祖国文化。
3. 中医不仅仅传承在学院里,而且还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智慧中。无论是名医叶天士梧桐叶治难产,还是老百姓摔倒跌青后自己不断搓揉让血脉畅通、疼痛减少,无论是博士生失恋痛哭需打开心结,还是天地常刮怪风,人穿青色,要善观察总结,都无不体现出人的灵变智慧和生活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智慧,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指出的道无处不在,无物不承载的特点,所以可以说:只要有百姓生活在,就有中医在,就有中医传承在。
· 郝芳老师:《中医与中国文化思维》这节讲座,太有收获,太震撼,太美妙了!最近两年全世界都在经历着疫情的折磨,想想就流泪。科普医学知识已经迫在眉梢!听了今天的讲座,真的为自己是华夏后裔而自豪!我们的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光华灿烂!视野打开了,今后的读书方向就明了清晰了。中医六艺:针、灸、砭石、导引按蹺、汤药、祝由……呀,我们的祖先太智慧了!“学习中医从认识人体开始”,“医道同源”,“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恭敬心是最重要的护身符”。
深有感触地理解了:心念影响身体状态,身体状态影响情绪,而情绪,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啊。所以,守护心念。老师说了,一切情绪都是假象,暂时的。缘起缘灭,执取是痛苦的根源。乐天知命,一切就轻松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常念圣贤。明白了!从自我检查我知道了自己是体寒,知道了该怎么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中医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活在民间的土壤,高手在民间啊!
我们整个民族,都需要恢复自我健康的觉知,自救为上!
· 蔡伟贞老师:要想健康长寿,就得从内心深处恭敬圣贤,向圣贤学习。在生活方式上“道法自然”。顺四时之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要以自救为根本,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正气存内”,才能“邪不可干”,所谓“德全不危也”。要不断学习祖国中医知识,修炼自己的内功,强心健体。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得亲力亲为,就得像金涛老师所说的那样,“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救才能救人,自强才能强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回归到内心的平衡、平静。正所谓:医道同源一体成,道法自然病难生。上医皆在治未病,万法归一人心正。
· 李博浪老师: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大家都能够走进中华优秀文化,努力“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提高觉知力,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应自然之气,得自己幸福喜悦,传播幸福喜悦,让生命因学习成长而美善!
· 孙小玲老师:2022年7月30日参加了允中教师学园中医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德音老师的讲座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领悟,使我对祖国中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每一个细节让我深深地反思。比如这句话:“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别人是靠不住的。”从我个人而言,自己对健康也算是比较关注,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让自己更健康,找到健康的根本,也是害怕接近根本,总觉得医学心理学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中医思维就更加深不可测!学得多了学不会,学点皮毛不会用,所以就干脆不去学习。 平时我们在工作当中确确实实感觉到身心健康对一个老师的重要性,总想着身边要是有一个既懂中医又会心理教育的行家,那该多好!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别人!很少想到自己也有具备这种能力的资质。这真是开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能量,改变了我的学习观。这不就是在更换系统吗?老师不担起治未病的责任,没有医国的使命,最起码也要有医人的意识!
如今医疗养生与千家万户人的幸福健康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医疗广告铺天盖地,亚健康人群浩浩荡荡,营养补品汗牛充栋,专家学者头头是道,药店门面越来越靓丽的今天,我们全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到应有的水平了吗?教室里的小胖子,小眼镜就足以说明问题……这问题的根本在哪里?在教育,在师资!思维方式不改变,生活方式就难以改变。
· 高可贵老师:
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医者重在治病,但更大的本事在治未病,治未病在于导引心神。医症不能治本,医病不能治身,医身不能治心,医心不能治神,治心治神之术才是医治灵魂之学,所以德音老师提出:心态好是一切的良药。
二、很多教师平时所言的健康即是身体强壮,动作敏捷,却忽视了自己的心态在健康理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没有将神、气、精与药、病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通过五行对照方才明白,世间的很多事物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性,没有单一的存在,包括医与道,医与四季五行等。要想更好的强健自己的体魄,保养自己的心神,守正自己的性灵,就要明白人的身体与时间、空间直接的纵向、横向的联系。做到心身神合一的境界。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形气神三个方面看健康,才是一个最全面的对身体的查验,不能等我们受不了社会、家庭、工作等各方面压力的时候再去习道就医,而是应该见之于未生,患之于未发。不断的通过学习和实践去提高我们的洞见能力。
· 常利菊老师: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忙于社交、应酬、工作等,从而将自己的健康忽略,人们总以为身体是可以无限透支,直到发病时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中医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里面包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预防疾病胜过在医院治疗,治疗永远是滞后的养生方式。对于疾病如何预防,这就要考量我们的智慧了。
在今天的健康教育课中,金涛大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会我们从形神气三个层面看健康,并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保健,形的层面保健如八段锦、八部金刚功、瑜伽、太极拳、慢跑等;气的层面自我养护,如食养、药养,吃五谷杂粮等,还有药养,但对于药养来说,我们需要知道药材的性质;神的层面自我关怀,如放松与觉察的练习,增加独处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有充足的睡眠,留给自己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
针对自己,从形气神三方面来说,可能做的最好的要数神这方面了,平时养成了静坐的习惯,在生活中除了邀约三五好友一起学习交流外,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应酬,所以在这一方面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独处这方面也做的不错,独处的时候读一本经典、看一本书或者听一场讲座,无限欢喜。在假期周末,偶尔爬山,看山间野花,听林间虫鸣鸟叫,顿时神清气爽,感悟生活的美好。但是在形和气的方面做得不够好,一忙就开始乱吃,八段锦等功法也没有坚持。糟糕的坚持胜过完美的放弃,看来以后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要坚持了。
在中医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学习医理,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如整体观、辩证思维、意象思维、精神气等。医道同源,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这几年,越来越觉得老祖宗的无穷智慧超乎我们的想象,作为教师,唯有自己学习并把这种智慧传承给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学会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从小学会敬畏天地、敬畏祖宗,敬畏生命,学会健康地养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合天地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马红梅老师:阅读经典不能让书本将自己俘获,而要学会归零,把读到的东西都放下来,不离本心,以此实现自身对生命的觉悟。元典阅读之难不在于文言文的表面形式上,在于你很难设法去实证里面的东西。唯有真修实证,知行合一,才能实现“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中国文化是实证体验,绝对不是义理和道理。一个成功的人不是靠物质来衡量,而是平淡虚静的人,可以成为自己生死的主人。
· 郝芳老师:感恩这两个字,在半百之年,时常感慨!这是多大的缘分让我有幸走进允中聆听老师们的精彩厚重的讲座!几乎两耳不闻天下事的心态被德音老师柔和清爽的讲授缓缓唤醒!我虽然是英语专业,平时兴趣爱好读一些传统文化书籍,但是确实是流于数量和形式层面了。对于经典的内涵和在生活中的渗透修炼,还是从这次听讲座才有意识和觉悟的!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教研员,对于教育的思考太欠缺了。安逸自乐的心态让舒适圈不断扩大,渐渐地似乎远离了社会身份职责……
老师说面向未来,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好像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已好久停止专业思考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一字一句的隔着屏幕聆听生怕错过一个字!最近两年在同道书友的帮助引领下读了一些经典,今天的讲座听起来有一点基础,所以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进行!很多理念名句在老师的解读下若有所悟!不可思议不是不能思议。国学教育之“道”的规律:闻道、慕道、体道、证道 !开始有了感触!之前只知道真善美,今天知道还有圣健富!嗯!明典、乐教、医道、修身,要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习惯,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自己的老师!尤其是允中师道碑:以天地为师,以圣贤为师,以元典为师,以戒律为师!慢慢地静心觉察自己!习气、自觉、自律!
· 唐桂华老师:要使我们的国学课真正落到实处,老师们首先要静下心来,在中国文化和元典的学习上多下工夫,必须下大力气,花大时间,通过读元典,拓展思维认识,提升悟性,培养正气。读经典时,要全心投入,由浅入深去读,先从简单地去读,反复去读,去理解,去感悟,去反思,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静下心来读书,反思。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文素养。
· 常利菊老师:古诗文教学最大的难点是教师和学生都融入不到古诗文中,教是教,学是学,无法打通教与学的节点。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为只有自己从诗文中进去,才能带着学生从古诗文课堂上出来,才能把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习古诗文才不至于枯燥。其实,无论是古诗文还是国学经典,我们都要做到知行合一,以言传身教来带动自己的教学,把自己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基本功的训练是有一个枯燥期,这就好比爬一座高山,越到高处越累,但是站在高山上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一直在吸引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把一件事坚持十年,总会有所收获。
· 谭思梅老师:在教育越来越内卷的大环境下,语文学科显得有温度,也是最容易慢下来的学科,老师要学会带着孩子们放松,试着用文武之道的智慧,张弛有度地来组织课堂,引导和带领孩子们读一些对于考试“无用”的书、做一些与考试“无关”趣味探索,让孩子们真真能体会到学习是有快乐的,比如经典吟诵,整本阅读。其实这些在短时间内看起来似乎是无用的,但就是这种积累,才能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真可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 李海侠老师:阅读是伴随我们终身的学习方式,我们自身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读圣贤书、读经典书。阅读写作自成一体。对于写作应先教给孩子正知正见,再教给孩子写作方法。让孩子发挥天性,独抒性灵,不迎合不讨好,保留真性情。在学习国学,教授国学的道路中,我将以百折不回之真心,实现万变不穷之妙用。
· 杨帆老师:静坐长思能让我们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和行动。希望在以后的教育中我能把老师所讲的融合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时常体悟和实践,让教育在平凡的岗位上开出更美的花。
· 高可贵老师:“不能悦己,何以动人?”很多讲者、行动者常埋怨自己的听众、受众不乐意听、不乐意从,却忽略了自己语言、内容、方式、内涵的单调与无趣。修身为立命之本,不管是任何时候、任何场景,都先要从修己做起,这样才有可能感动他人、感染他人。
· 孙小玲老师 :德音老师带着大家在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经典中游刃有余自由旅行观景,以经解经,在游戏中感悟圣贤经典与生命真相的融合!敬佩之余,提升了我的文化自信和信仰!
· 徐靖老师:彭林老师的《文字学基础》,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能够潜心的去学习,坚持下去还是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之光,引导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快而洒脱。正确的运用国学中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结合当今社会的先进教学经验与教学法,努力工作,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 魏永茂老师:敬畏元典,“与古人居,与古人谋”。持续涵泳,做长久功夫。“学而时习之”,努力知行合一。
· 王蓉老师:整个课程容量大,信息密集,能量暴增,几乎每个知识点都刷新了我的认知储备……“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自己活个明白,终身学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真正不枉此生!
· 白雪老师:读书学习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所以,读书人不会无奈和茫然,因为有书为伴;不会孤独和寂寞,因为有书为伴。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睿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今天有幸跟着老师们一起学习,真是让人精神爽朗,感受颇深。
· 白小伟老师: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老师们能够追本溯源,抓住文化的根本,“本立而道生”,掌握了方法和规律,学习起来就可以事半功倍,汲取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陶冶思想情操。
· 鱼婷婷老师:在这次课程中,我们以古之圣贤为师,学“道”、论“道”,那么如何用“道”来引领教育,如何借“道”之势,与孩童沟通呢?我大致总结了几点:1.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爱感化孩子。2.善念——静则一念不生,动则止于至善,用善引领孩子心智。3.自修——不能悦己,如何动人?关照内心需求,先自我教育,再实现教育他人。4.慎独——慎隐揉,慎所修。用敬畏之心做教育,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的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璀璨了数千年,这是古之先贤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是他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智慧箴言。希望我们可以化身前辈与后代的使者,把这些古人呕心沥血之作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带给他们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