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教授,受邀来到太湖大学堂,为老师们进行“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专题讲座。彭林是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兼任教授。
彭林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尤其偏爱经学,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彭林教授从当前国内儿童礼教为切入点,剖析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探寻礼乐文明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两千多年前的《孝经》中说到,“礼者,敬而已矣”。礼,无非就是表达尊敬罢了。离开了礼的形式,对方就会感觉不到尊重。礼是我们内心对人家的尊重,这是人跟人和谐相处的一个最基本的愿望。我对你的尊重,要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达出来,让你感受到。我也希望你用同样的方式来尊重我。
人跟人打交道,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对对方要有敬,对自己要有谦。敬是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而谦是指自己要谦卑。西方讲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中国讲辈分,因为老年人为社会的贡献已经完成了,他们现在需要的是我们的关爱和帮助。对前辈要表达敬意,“三人行必有我师”,对同辈也要表达敬意。同时,我们自己还要懂得谦虚。
那么如何表达尊重呢?方式有很多:在语言上,使用敬语与谦语;在容貌上,要庄重与真诚;在服饰上,要整洁与紧束;在坐立上,要懂得侍坐与退立;在揖让上,要知道长先与幼后。
彭林教授以自身为例,在来到太湖大学堂之后,他瞻仰了南怀瑾先生的办公室。当时彭林教授的心情非常不平静,很多人都说:“彭老师,这是南师的椅子,你坐在那里,我给你拍张照。”彭林教授表示:“这是一把尊者的椅子,我们哪敢坐呢?我们对一位敬仰的尊者,那种尊敬是永远都在的。”所以,彭教授只是站在椅子的旁边,照了一张照片以作怀念。这就是“礼”的体现,尊者永远都在,对其的敬意永远不尽。
彭林教授说,在文化学术上,受到过南师思想的恩赐,在他读书的时候对传统文化很陌生。真正接触传统文化是读研时偶然看到一本《论语别裁》,那个时候是不读孔孟的,认为是不好的思想,但孔孟究竟说了些什么,当时没有人讲。由于读了《论语别裁》,又听到了南师精彩的演讲,当时许许多多的人,都被南师带入了传统文化的世界里。“后来这个儒学成为我终身的职业,更成为了我生命价值的所在。”
文章来源于老古文化公众号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嘉灵
审核: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