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
这场讲座是五年前孔诞前夕,德音老师应西安交通大学之邀讲儒家精神给出的讲题,当时小编没在现场,昨日是孔子圣诞,趁着今年孔诞听了一遍录音,匆匆整理了稿子,不敢私藏,贡献大家。
不过,本场讲座大多听众是大一大二的小同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历时三个多小时的讲座,文字相当多啊,小编是狠心删了不少的。
讲座地点:西安交通大学西区报告厅
时间:2013年9月25日
听众:西交大东区和西区的同学们,西电国学社、陕科大国学社、陕中医国学社、西安财院国学社等社团的同学们及校外的老师、朋友们。
什么是圣人?
今天晚上为什么是这么一个题目?因为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一位圣人。
昨天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题目不是仰望圣人,是远望”。我说,第一,仰望的话就不平等了,现在的孩子们都讲平等,没几个人愿意去抬头看别人的;第二,每一个圣人都希望他面对的生灵自己站起来,而不需要别人仰望;第三,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圣人这个词其实我们挺久违的,它到底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想先听听同学们的想法,这个问题咱们有奖征答,哪个同学告诉我,你觉得什么是圣人?
听众同学1:有智慧,有胆识,有悟性,有爱心。
答:这个不对,因为圣人不是光有悟性的问题。“有智慧,有胆识,有悟性,有爱心”,这是要成为圣人学生的必备条件。
听众同学2:我觉得一个圣人应该先历尽世间沧桑,得到大智慧。再以这个智慧去帮助别人。
答:这个答案有点沾边了。
听众老师1:用佛学的说法就是,他具备无上正等正觉。通俗一点,首先他有一定的高度,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思想能够影响到他们那一代人,甚至会影响到千秋万代。
答:您用了一个佛学术语——无上正等正觉,能不能用一个儒家的词或者不用专业术语来表达,什么叫圣人?
听众老师1:就是道德水平极高。
答:仅仅是道德水平吗?那什么叫无上正等正觉?
听众老师1: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他具有看穿人生和整个宇宙的最高技能。
答:是啊,这是根本,不过用“技能”来描述并不准确。
听众同学3:我觉得圣人首先是一个能参透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能通过自己的人生得到一些经验、收获,同时可以去指导别人。
答:指导?
听众同学3:用一个我认为比较精确的词就是点化。
答:这还差不多,给这个同学发一个奖品。
听众同学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觉得这便是圣人。还有一个条件,《诗经·卫风·淇奥》中有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圣人、君子的标准。
答:这个是君子,但他不是圣人,因为他在有学境界,不在无学境界。
好,我们试着来体会一下到底什么是“圣人”:
用一个最简单的描述,我们看这个数列:1/2,1/4,1/8,1/16,1/32,1/64,……,1/2n。当n趋向于无穷大,这个数列的极限是什么?
听众们答:是0。
这个是一望而知的答案,它很简单,对不对?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地是0,1/2、1/4、1/8……是台阶,我们能走到0吗?永远不可能!这是第一个重要的认识——无限。
一定记住在认知思维方面,我们要避免的一个思维错误是用量杯去量大海。有限和无限是一对概念,我们不能只看见眼前的有限,而忘记了无限。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全部,要了解圣贤教化的体系,首先要明白无限。
在认识宇宙、认识生命的历程当中,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人类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依然生生不息,因为她有道术一体的特点。道与术是不同的,是根本性的问题。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怎么样能够去了解全体,而不是局部?我们怎么样能够去了解极致,而不是片段?这是很大的一个话题。
所谓“圣人”就是达到零的人。问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看似永远走不到终点,而圣人们是怎样越过去的。好比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法师,五祖弘忍大师让大家把各自的心得写在走廊上面,神秀法师就写了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首诗写得挺好,一点都没有错,我们每天的念头无数,但是这些念头有一些没有那么正当,就要像擦灰尘一样去擦净它。桌子一天不擦都要落灰;念头一天不扫,妄想就会堆积,堆积久了的妄想,如果不自觉、不自知,就会造成折腾!但是这首偈子的境界就好像行走在数列极限的路上,1/2,1/4,1/8……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对吧?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路上。
而六祖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是到达“零”的境界。
极限,听上去遥不可及,听上去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但是就是有人实现了。所以,这件事决定是不可思议,但绝对不是不能思议,这是一个未来人类文明认知科学的大命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突破认知的有限,而达到知性的无限。
读经典、领悟经典、解读经典的原则
读经典、领悟经典、解读经典的这三个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帮助我们读书不走偏。
第一,以经解经。因为圣人讲的话会很圆满,前文解后文,后文解前文是很明白的。或者说同类的经典,比如说《易经》《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这些经典,互相注解可以融会贯通。揣测是不对的,如果我们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意思,就瞎注解一通,那个就叫做以量杯量大海。义理是否融会贯通也看你是否会以经解经。
第二,经史合参。在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国人特别注重保存历史、记录历史,而且形成了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最了不起的历史哲学系统。经史合参的意思就是说,“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当有其理”。把这个道理和这个事情互相对照,来明白这个道理。
第三,知行合一。读所有的经典,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不可能有深入。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炖一锅汤,炖二十分钟和炖三个小时,它的味道一样吗?我们练书法两个月和练了二十年一样吗?当然,这两个月和二十年必须是上路的,如果练偏了、练错了都不算。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有一个词一定迈不过去,叫做“功夫”,或者再加一个字叫“真功夫”。
真功夫是怎样练就的?
每一个东西都有功夫,而真功夫几乎等同于时间。真功夫是怎么来的?是在上道的前提下,熬时间熬出来的。
刚才在门口的时候,我问咱们医学部的同学,你们学的科目里面是动手的多,还是动脑子的多?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要背诵的多。这让人很紧张,临床医学有大量的东西是手工活,如果你手底下的功夫没有五年、八年、十年,趋近于那种炉火纯青,真正的纯熟精准到位,哪个病人敢把身体交给你?
但是真正的功夫是怎么上路的,怎么练就的?学习中国文化,这是首要的一条线索。
师承之法与承师之志
任何一个徒弟跟师傅跟的是什么?举手回答。
听众老师1:学手艺。
答:我想反问一句,如果徒弟才学了三个月,就在师傅隔壁开个店,跟师傅抢生意,你还教他手艺不?在今天这个时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但在过去,这种事情可以说很罕见。
听众同学1:徒弟跟师傅跟的是时间,时间长了学的经验比较多。
答:那师傅教一百个徒弟是时间最长的成就最高吗?还有,这徒弟跟师傅如果不专心,他根本不知道师傅在讲什么,整天就玩,然后跟师傅说,我就是来打酱油的,你拿我怎么着?这个答案不成立。
听众同学2:跟的是经验和心得。
答:这还有点靠谱,但是远远不够。
听众同学3:学做人,因为我感觉无论学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
答:这个同学要重奖,这是第一条,最基本的。大家记住,在中国文化当中,徒弟跟师傅第一学做人,不教做人的师傅不配当师傅,不学做人的徒弟不配入师门。
听众同学4:榜样。
答:经典也可以是榜样,传记也可以是榜样。
听众同学5:我觉得是眼力。见过一些真正的高手,才知道什么样的境界才是高的境界,什么样的水平才叫高水平,自己才能有所追求,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答:所以,徒弟跟师傅要跟视野,还要跟远见、见解。虽然说得不完整,但还是值得奖励。
听众同学6:我觉得学的应该是道吧,就是各个行业的道,做人的道,做事的道。
答:这个同学要重奖。大家知道有一个不怎么雅的成语叫盗亦有道,小偷徒弟跟小偷师傅也有道,别说其他了。“道之一字,贯通内外全体”。“道”是什么啊?最起码是规律,你不管做什么,都要符合规律,就是要讲科学。
这是一个时代差异,过去我们说合道不合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吧?今天我们会说要讲科学,要科学发展,用的词汇不一样,但里面有相通的意思。所以,我们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说是规律,当然“道”的意思包含了形而下、形而上的全体,再用一个经典里面的标准注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易经》里的原话。什么叫“形而上”,就是超越一切有形的内在规律。
先别在百度上乱搜,搜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会把你搞得晕头转向。先自己直面经典原文。比如说这个句子你念一千遍还没懂,再去参考注解也不迟。如果自己能懂,就先别参考注解。
听众同学7:我觉得应该是学习一种思维、技术。
答:你说的其实挺关键的。我们总结一下,第一个层面是道,第二个层面就是思维,第三个层面是技术,这个同学要奖励一下。
听众同学8:我觉得是真心,师傅收徒弟的时候要看徒弟是不是真心想学。
答:你讲出真心两个字我很惊奇,因为一般的孩子很少理解到这儿。但是,你背后的意思没讲出来。真心想学,这是一种真心。大家想想看什么叫做传承?比如说这个师傅代表了全中国做紫砂壶的最高造诣,那么他收徒弟是不是希望徒弟能够把手艺传下去?做紫砂壶能够达到最高造诣,他已经不在手艺这个层面,而在一个天下为公、浑然忘我、不计较任何利益只为了它的境界当中,这才叫真心。所以,师傅传徒弟也要传的就是这份挚爱、这份志向!
我举一个例子,中医的外科在今天几乎完全成为了绝学。但是中医外科的绝学,那种“妙”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所以说,师傅带徒弟,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师傅救苍生病苦的这份志向、这份真心、这份情怀,徒弟能不失其愿,继续发扬光大,我们用另外一个词叫做承师之志。所以,我帮你解释一下,真心想学,这是第一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真心的大愿——能够把接力棒接上去,薪火相传。
听众同学9:师傅会点化,学生会开窍,一点通的感觉。
答:你讲得其实特别对,这叫做仙人指路。你想,我们在茫茫旷野当中,又饥又渴又乏,吃的吃光了,喝的喝光了,路也走不动了,帐篷也没带。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仙人告诉我,前方二百米朝下挖2米能够打出甘泉。然后,“唰——”仙人不见了。打出泉水最起码死不了,于是我跑到前面去,挖到1.8米放弃了,“骗我的!什么人啊?我不行了,算了,死在这得了。”你说这怪仙人吗?所以,很多时候仙人指路,开窍很关键。什么叫窍?就是境界的突破。如果师傅有能力让徒弟开窍,徒弟必须具备什么,他才能开窍。首先有慧心、慧根。还有,没有恒心的不可能得道,没有真心的压根就进不来。师傅想让你开窍,可是你都不珍惜,三心二意,怎么可能点你?有那闲工夫,师傅去睡觉,去下棋,去弹琴了,因为你不具备条件。真心、恒心、诚心,这些都是必须的。还要经得住考验。吕洞宾成仙之前,汉钟离点化他的时候,不就先让他做了个黄粱一梦吗?
自古以来师傅收徒弟不经过考验的,都不会真正收进来。如果真要点化什么人,他一定得经受住考验。考验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是拿钱财来考——金钱关;有的是拿美女来考——美色关;有的是拿功名来考——名利关,好名之心有没有扫除干净,尤其是像医生、教师、艺术家等职业,更沾不得半点这些东西。做紫砂壶、写书法、画画、弹琴,沾了一点点名利心都不叫艺术,都不纯粹了。所以,我们至可叹息的事情是原本可以无比美好的事情,却就此看不到了。
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当中,因为有了那些能够用真心、诚心、恒心、耐心去进行传承的师傅和徒弟,中华文明才留下了我们能看得见的这些宝藏。不论哪个行业,医学、艺术、经学、思想,所有的方面,如果没有这样的师承关系,仅仅靠碑刻、书本或者竹简,没有活人,永远不叫传承。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这是大家务必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个问题再说下去太惨了,今天这个时代既看不到师傅,也难得看见徒弟,真的很难。但是未来的时代,如果像预言家们所说的,中华文明会风行天下,会引领世界潮流,我相信这样的关系一定将重新建立,因为这是真正的教育。
功夫的不二之路——知止定静安虑得
所有的真功夫由哪里开始?第一个字叫做“知”。什么是“知”?我们的见解、念头、知性、觉性。
“知止定静安虑得”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我们知道了,于是就能打住;打住了就能沉定;沉定了就能宁静;宁静了就能安详;安详了之后一切如影显现,这个时候所有的灵感齐现,就能够发现真理,就容易悟道。
第二种讲法,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念头和呼吸的关系?最常见的一个,考试之前很紧张、很焦虑,是不是呼吸也会稍微急一点?还有跟人发脾气,呼吸也会进入一种紧张状态,是不是?心念跟呼吸有绝对的关联。
没事的时候就是神闲气定,有事的时候是一出手就准,这叫境界。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松弛有度,刚柔并济,所有的功夫是不是都讲究这些?这是共通的东西。当我们的念头慢慢地打住的时候,身体会发生什么?想过吗?这个问题今天我不做结论,大家回去可以自己试,不是故意憋气,全部是自然呼吸,也不是故意让念头赶快打住,因为“赶快打住”还是一个念头。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杯水,里面是泥沙,我们拿一根筷子不停地搅,“快点沉淀,快点沉淀……”,它会沉淀吗?把筷子抽出来,静静地放在那里,它就会沉淀。这是所有功夫通共的道理。你今天练书法,得把自己静下来,弹琴要先把自己静下来,打坐要静下来,站桩还得先静下来,你当医生要做手术,更要把自己静下来。但是,让自己静下来,绝对不要拿筷子在杯子里不停地搅,因为这个念头本身干扰了它自动工作,抽出筷子,泥水就会沉淀。这是功夫修习的共同规律,叫做“勿忘勿助”,出自《孟子》。
1. 生命科学——天人一体
我们现在先进入一个生命科学的基本话题,人体的自动运行机制是和天道规律统一的,所以我们总说人体是个小宇宙,大家把这句话轻忽了,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天地有四季,人体也有四季;天地有五行,人体也有五行;天地有阴阳,人体也有阴阳。人体的自动运行机制本来是极其完美的,就像地球绕着太阳,太阳在银河系里面和银河系的运动一起运动,它是小循环到大循环都极其周密的一个生命系统。为什么人体会生病?因为我们用太多的人为因素,或者是不遵守天道规律的一些做法,扰乱了它的自动运行,于是就会生病。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致病原因。尊重生命科学,本来这个是很重要的。
2. 呼吸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念头一点一点、一点一点沉淀的时候,我们观察呼吸,它也会越来越深、细、匀、沉静。那么,继续沉淀下去,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这个很有意思,今天我不做结论,但是这个是中国文化很根本的一个话题,我只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从小学画画的?一个(举手)。有没有从小学乐器的同学?三个(举手)。有没有从小学书法的同学?一个(举手)。有没有从小学武功的,最起码八年以上?有。
刚刚这些有练过一些功夫的同学,你们仔细想一下,自己在最专注的状态的时候,你的呼吸是什么情况?这个问题大家回去可以注意一下。或者,你今天突然有一个神来之笔,这一笔写得特别好,那个时候的呼吸是什么状况?
再举一个例子,你们从小上学上到大,在上课听讲最专注的时候,呼吸是什么状况?心跳是什么状况?或者对学医的同学来说,脉搏是什么状况?我把问题提到,今天不做结论。
3. 知止与降伏自己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练任何的中国功夫,首先要做到的是静下来,要想静下来就得有定力,要想有定力就得知止,而要想知止就要正念,用《大学》里的原话讲叫“诚意正心”。没有诚意正心,止不住,妄想纷飞。
比如:我就是想去云南玩一趟,妈妈,你同意吗?妈妈说,你过几天就要去考六级了,你干嘛非得现在去旅游呢?这个不合时宜的想法,不恰当的念头、欲望,就叫妄想。
再比如:晚上下了好大的雨,男生楼在这边,女生楼在一千米以外,或者在另外一个区,女朋友生气了,就想见她一面,赶快解释清楚,电话已经说不清了,短信也没用了。那么大的雨,哪怕是打伞也会淋湿,要招湿气,招风寒之气,明天肯定身体里面会没有那么舒服,可是就是为了这一个想法,不惜冲进狂风暴雨跑到女生楼下。这个是什么?被念头驱动的行为,对吧?
这个时候怎么知止?怎么打住?这个念头怎么收回来?前面那个要去玩的,自己要善于开导自己,“算了,狠下心专心奔考试,等我考出来了,老妈奖励我,说不定给的路费更多,赶快准备考试”。这个还算容易,因为它仅仅是一个玩心。其实玩心也不好收,热衷于电脑游戏的同学今天把电脑游戏给戒了,你们能不能知止?能不能打住?真功夫就在这儿。
英雄能征服天下,圣人只不过降服自己。收一个玩心有那么难吗?这么宝贵的青春时光,你干点啥不好?你去玩吸人精气神的电脑游戏。
后面一个例子就是受荷尔蒙驱动的,这有点难。但是也可以说,“算了,既然现在不理解,明天去解释。”但是明天去解释,今天晚上睡不好觉,怎么办?这个心怎么收?其实人心念一动,互相都能感应到的,为什么我平时没接收到?因为你平时妄想纷飞,就好像湖水,风吹过来就照不见人影。只有风停了,波平浪静就能照见人,人心也是这个道理,当心定下来就能收到一切信号。所以,每一个人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是真的。所以,把自己静下来很重要,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知止定静安虑得”,不论你是学什么功夫,这是一个共通的法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针对自己的,齐家是针对我们小环境的。今天的家已经不是过去的宗族观念,今天是小单元的家庭,但是治理一个团队治理一个组织体,它一样叫做齐家。不管几万人,还是几千人,它都是小团体,是由我为中心衍生出来的团体。对吧?或者你说我不是当领导的材料,我是辅佐的材料,一样牵扯这个问题,因为有君道,还有臣道。治国也是一个大小同构的概念,治理一个国家叫治国,治理身体也是。国家是一个有限的观念,但是天下是一个无限的观念,天下在国家之上,而国家在小家之上,小家在小我之上。
其实今天的年轻人最让人担忧的一件事就是报国之志如此的恍惚,天下之心如此的渺茫。有一个名校的本科文凭,找个工作太容易了。只要你能吃苦,只要不嫌工资低,能够从最基层开始做。但是有几个同学找工作是为了平天下,是为了报国。难道爱国就是我们在发生了什么事件的时候,比如说钓鱼岛事件发生的时候,去抵制一下日货,抵制下法货,或游个行,举个旗吗?那个叫冲动,叫意气用事。真正的爱国是用报国之志来塑造自己,担起时代的大任,不论在哪个领域!
儒释道家的圣人
诸子百家,大道同根。在佛家佛法东传之前,其实是儒道墨三家为主流。但是佛法东传以后,结合了中国本有的形而上的思想,儒释道成为了主流。自古以来真正的通达之人,他们都会说“三教一祖风”,意思就是说同根同流同心。东方圣、西方圣,心同、理同。就像宋朝的禅宗祖师大慧宗杲讲过:“三教圣人设教,门庭摆设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儒释道风格不同,而心法相通。
儒家圣人好像就很忧世忧生,要做中流砥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王庭之上会是死谏之忠臣,在朝野之下会是一个影响无数人的师者。因为古代的这些能够入朝为官的人,首先都是知识分子,书生是他的本色。古代的公务员下班了之后,基本上是在读书、处理公文,或者在家里面怡情养心、写字画画,不失书生本色,绝对不是去卡拉OK、参加宴会。道家好像是背把宝剑或者夹一张琴,或者拿一支箫,或者箫筒里面藏着剑背在背上,甚至在腰上别一个葫芦,既可以装酒,也可以装香、装药,很逍遥,来无影去无踪,每一个时代拨乱反正的似乎都是如此的神仙人物。
儒家当中,有圣人、贤者、君子。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三者有层级的差别。我想跟大家说其实不一定。举个例子,有几个人一起攀登一座很高的山峰,几千米高,都爬到顶了,都一览众山小了。有一个人待在山顶上给大家做标杆,“你们快点来”。有两个人下山去,其中有一个在半山腰,有一个下到底下。到山底下的人跟大家说,“快,山顶上的风景好极了,来跟我走!”在半山腰的跟大家说:“不要走错路,那边是悬崖,这边才是正道。”大家说,这三个人境界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我想告诉大家,都一样。高与低不是以我们现在这样的眼光去衡量,有的人他从高峰顶上下来站在你面前,你只不过不认识他,有的人他站在半路上陪着你,你以为他跟你一样,笑话。明白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我们对一切人的恭敬心,而不要有眼不识泰山,这是一个认知错误。一个真正想要有成就的人,必须得会做学生,必须得会做徒弟,否则他的成就根本建立不起来。一切人都是老师,这才是最高明的学生。
在儒家,圣人、贤者、君子貌似有不同的层级,千古以来站在儒家的圣人位置上的,好像就是孔子一人,孟子都被叫做亚圣。那么,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就叫做君子和贤者了。
但是,我特别想说的是,不用去衡量高低。我们来看一段《中庸》里的话,“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为什么最平常的夫妻知道,圣人不知道?为什么夫妻两个能做到,圣人做不到?这个话头太大了,这个事儿太难想明白了。什么叫夫妇之愚?这些问题留在这,然后继续往下看。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这段话好难懂,但是先记住它,读一百遍试试看,等将来同学们在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想起这段话。(笑声)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什么意思?大而无外。“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什么意思?小而无内。
再问一个问题,无限大与无限小是一还是二?无限大与无限小是统一的,它统一在零,也可以说统一为一。那一跟零是什么关系?空有不二,零跟一不是相同,是统一。记住这一对辩证的结论,你就会打破一切主义的纠缠,会把你脑子里面的纠缠给你全部刷干净。因为这是根本的道理。
在道家里面叫做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就可以看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其实上古的中国文化儒道同根,根本就不分家。
而佛家的名词就不一样了,因为佛法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用的名词叫做“佛、菩萨、缘觉、声闻”。
怎样达到觉悟?
我们从自己出发,怎么样能达到觉悟?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就是功夫,就是这样的。首先要观照,就像我们刚刚问的问题,自己的呼吸、心跳、念头、心意识每时每刻都没有停止过,为什么没有观照?我给大家的建议,把观照身心变成一个24小时的状态,而应事仅仅是来了应,应完了观照,就是让观照成为常态,应事成为一个片段。觉知始于观照。看呼吸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一呼一吸看清它。心怎么静下来,先把所有的念头收在一个点上,拴住它,然后再把这个拴着念头的桩,拔掉,是这么静下来的。但是你先得把它拴住。怎么拴?自古以来,看呼吸都是这些圣人们教的一个上善法门,看呼吸还能治好多好多的病。
所知,这是第一步。当我们对“所知”了了分明,不再混乱,不再昏沉,不再迷茫的时候,我们再去思考什么是“能知”,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既然随时随地都在看它,那是谁在看?你会说明明是“我”在看,那“我”又是谁呢?这是背后的悄悄话,今天不说这个。你会说我一整天都在观照,可是我发现有好多念头甩不掉,有些明明知道不对,但是就是改不了。要分清妄想跟真心,送给大家一句“咒语”:看清它,莫随它。当妄想浮起的时候看清它,莫随它。不要放纵妄想,不要随妄想漂流。
圣人教化与五教合一
一灯能灭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为了一个妄想流转生死……突然间明白了,放下了,打住了,从此觉悟了,这该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多么解放的一件事。所以大家不要被宗教外衣所迷惑,其实今天面对所有的大众,我特别希望能够给大家理清楚一些基本观念。现在这个时代,信仰失落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正教不立也是一个真实的情况,不是大众的信仰失落,而是我们教内的这些传统,它本身也是岌岌可危的状态。
基督教缺的是牧师人才;佛教缺的是僧才、僧宝;道家缺的是道才,这是一个人才极度匮乏的时代。对教内而言也是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抱着剥掉一切外衣,平等、包容、尊重一切的态度去打量这些事情。这些所谓的宗教的设立,也都是因为圣人们想要用这样的教法让地球人过上安宁的生活,走上觉悟之路,所以才有了这样一种传统和传承。所有的圣人原本没有想让任何人去膜拜他,只是想让每个人自己觉悟,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由信仰失落走向信仰包容统一的时代背景下。五教合一是未来的趋势,这是一个显见的趋势。
在历史上面,皇城当中设有异教寺院的,只有中国有,西安回民街的大清真寺,还有碑林里面有一块碑叫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唐朝的时候一个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用骈文的形式记录唐朝的几代皇帝为基督教的中国传播做出的贡献的一块碑。唐朝的国教是道教,最兴盛的是佛教,最基本的是儒家,儒释道是唐朝真正鼎立的东西。唐朝为什么伟大?就是因为它包容。基督教一进来,皇上一看,劝人为善的,不坏,可以去推行。为什么当时基督教在我们的长安城一点儿都不兴盛?传教士文言文都学得那么好,他也用了很多方便手法,为什么没有现在兴盛?因为我们儒释道家太高明了,传教士所讲的那些一点都不稀奇,就这么简单。但是,为什么今天在农村地区反倒是基督教大行其道?很多农村的大姐大妈跑去教堂里面,还拼命地拉人进去,甚至在一些大学里面到处发传单,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文化断层一百多年,几乎是被连根拔起,断得这么狠,对不对?这一百多年的文化断层断在哪里了?断在师承关系,断在我们对大道的追求和领悟,也断在了从治理国家经邦济世到个人的修身养心的修为,整个生活方式全断了。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其实,中国人最没有理由不沉静的,为什么?因为有这么多宝贵的艺术、功夫,这么多道学的东西,对吧?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因为我们远离了中国人原本那些最美最好的让人不浮躁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一个人,大清早还没起床,眼睛一睁先干什么?同学肯定会说让我再睡一会儿。没错,千金难买回笼觉,我也主张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温养片刻。此刻的觉知是最灵的,这个时候你去觉知身体的运行,尤其学医的同学,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这个时候你就觉知身体的运行,会很饱满。但是有一件事,不要动男女的欲念。因为这个时候气机最饱满,男生容易动妄想,女生也一样容易有妄想,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婴儿就对了。你们是学生,反正你今天也领不了结婚证,你也不用去想那些繁衍后代的事情,对不对?所以,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婴儿,早上一起来在气机最饱满的时候,觉知一个完整的机体运行,这个时候收获会非常大。
静则一念不生,动则止于至善
静则一念不生,动则止于至善。还有一个版本是“动则万善相随”,我更喜欢“动则止于至善”。一念不生不是发呆,是如如不动,是身心一体的宁定、安详、宽泰、从容、广大的境量,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心无杂念,起心动念都止于至善,自利利他,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
内圣外王,最高深处最平常
内圣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像圣贤们那样去做人做事。外王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说让每个人都去治理天下,治理国家。外王是说我们做到了内圣,就能做自己的主人,去把握我们该把握的事情。不管是齐家还是在一个单位里作出贡献,还是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做出成就,我们能够把握它、驾驭它,这都是王道。
王道不是霸道,是很谦虚的。但是王道是绝对的尊严——主体尊严,对自己负责,对天下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比如你是一个食品工程师,你绝对不造垃圾食品;你是一个农民,你绝对不生产转基因的粮食;你是一个工人,你肯定能做到你出手的活儿没有次品,绝对都是优品。对不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王者。
安心其实是最难的事,但也是最简单的事,比如此刻我们坐在这里,其实大家都挺安宁的,没有纠结,没有郁闷,没有那么多的烦,也没有各种各样的杂事的干扰,但是安心最平常也是最高深,大家一定记住最高深处最平常。
你们今天突然听说哪里有个神医,他的药葫芦里面不知道装的什么药,倒一粒包治百病。小心,骗子!那些最妙的东西其实都是平平常常,平时普通低调、简单朴素,这是他应有的一种面貌,大约的面貌。
还有不管你们学什么,刚刚有了一点点功夫,看别人都不入法眼了,这不行。“我比他强多了”,嘴上没说,心里面暗自想,“他才两年的功夫,我都十二年了,他算什么,一下就把他干掉”,这叫争胜心、名利心,这些都不对。所以安心看上去是最平常也是最高深,不容易。
最容易蒙蔽觉性的因素
我们说一下时代病,就是最容易蒙蔽觉性的因素,诊断一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第一条,主观。比如说如果问大家,你觉得某某怎么样,同学们一站起来肯定是我以为怎么样,很少有同学会说经过我的调查,或者经过我的体验,经过我的实验,我发现什么。大家记住,“我以为”是医学的大忌,中医、西医都是这样,也是做事情的大忌,会误事。主观背后是小我意识,因为没有真正认清楚什么是“我”。刚刚问大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干什么?生命的本体认识,必须要有相当的定静功夫。没有认识到的时候,就是这样心猿意马,这不是光说孙悟空,其实心猿意马是一个常态的状况,心意识奔流不息,收住它还真不容易。
第二个容易蒙蔽觉性的因素——爱欲。大家会说谈恋爱的人全都是不正常的,没错就是这样。因为荷尔蒙指数比较高,于是特别情绪化,更加主观,稍微有一点不对就这样那样。等到这一段事情休息了以后,两种结果,一种分手了,一种结婚了。这两种结果都能够偃旗息鼓,恢复到冷静就有可能了,但是在那个状态的时候都荷尔蒙指数超高,然后就不够清醒,干扰觉性。大家可以观察,而且你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年龄段,是观察的好机会,把每次谈恋爱都当成观察自己的好机会,不要错过。
然后还有一条功利。功利和短视是一件事,只看眼前,只看片面,只看最近一年我能得到什么,最近三年我能得到什么,殊不知放不下就拿不起,舍不掉就得不到,这是真的。所以如果没有真正的远大志向,不被眼前功利所蒙蔽也是不可能的,一定蒙蔽。在学校里会去争奖学金,在工作单位会去争职称、职位、奖金和业绩。这都是功利的方面,都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纠结,殊不知世界无比广大,你的创造空间是无限的!所以跳出小圈子,摆脱功利和短视。所有的年轻人,我都会送给他八个字:目光远大,脚踏实地。这八个字做到不容易,如果都做到了,你就是人才。
不要抱怨将来找工作困难还是容易,找到的工作月薪是多少钱,先不要问这些,先问自己到底是不是人才,可不可能成为天才。因为天才永远稀有,人才永远匮乏,只有庸才是剩余的。只有不断地塑造自己,突破自己,全心全意专注在这件事上的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还有一个是知见的障碍。我们现在虽然很年轻,20岁,但是从小到大脑子里灌的各种各样的观念、成见也是一大把的,更不要说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各种各样的成见、习气。
以上这几个障碍,如果我们都能够一层一层地觉知到,放下它,那么我们就越来越接近真理,越来越接近真相。所以我们自己常常所以为的自己对处境的觉知,取决于知觉的层次。也就是说知觉的层次越高,我们所觉知到的处境就越无限,就越有无限种可能性来实现你所有正当的美好的梦想理想。我从来都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心想事成,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一个心想事成的法宝,可是你去想着一件绝不光明正大的事,想了一件坏事破事,那我不能告诉你这个法宝,对不对?
把情执转化为情致、感性与知性的升华,然后把快感转化为美感,这都是我们修身的途径,都非常重要的。
可欲之谓善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
我们今天晚上讲了几个小时,如果今天过完了,大家全部忘光光,风飘过,水东流,多可惜。“可欲之谓善”,心向往之,这就不错。今天听到了这样的内容,那么希望自己从此以后生活焕然一新,精神为之振奋,安顿好自己,将来能有更大的成就,报效国家,贡献社会,照顾家人,所有的成就都很完美,这多好,这叫可欲之谓善。但是光空想,光向往没用的。因为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饭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而且饭一定是自己吃,路也一定是自己走,至亲之人都无法替代。所以“有诸己之谓信”,只有真功夫上身才叫做正信,否则全叫迷信。也就是说不论我们讲了多少,只有你去做了,才会有证验,才会尝到甜头,才会有好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后面这几句话以后再说,留作后面的话题,因为太难。
近代动荡之始
文言文改白话是学术动乱之始;工业文明的冲击是一个生产方式的变化;外敌侵略是国难当头。民主与科学本来没有错,但是打倒孔家店给打错了,因为打的是朱家店,是朱子理学,而不是孔子的儒学!我们现在要记住的是:技术不能胡乱发展,资源不可无限开采,物质永远不会淹没人,物欲会!
同学们的进步就是我们的动力
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国学社同学们,他们的笑脸从一种幼稚、肤浅、迷茫的傻笑,变成了沉静、端庄、优美、有气质的微笑,真的是特别开心!所以你们的进步就是我们的柴火,明白吗?你们真的有进步,我们——我,包括允中文教院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这些哥哥姐姐们,大家就会动力十足,一直为你们去做工,明白吗?所以你说国学工程是干嘛的?国学工程是允中文教院的一个公益品牌,是我们青年人的精神家园,修身自觉的一个大家庭。所以不论今天允中文教院有没有一个几千亩地的校园,其实我很羡慕西电有4000亩地,西工大新校区也是4000亩地,如果我们有4000亩地,我要种好多的树、好多的花,建好多的绿建筑,请你们到咱们的学院来学习。
但是今天当这样一块土地还没有的时候,难道我们就放弃吗?难道我们就停歇吗?当然不是,响应国学工程的号召,每天坚持学习做功课的同学们,你们就是村民,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就在这样一个大学堂中一起修身自觉,回报社会,成就自己的梦想,回报苍生,感恩一切。
恢复光辉灿烂的文明景象
最后总结一下,什么叫做文明?古与今是一条河流,没有隔阂;东与西是一个地球,没有界限。只要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只要能够恢复我们每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尊严,这世界该是多么绚烂有致,光辉灿烂,这是真正的文明景象。所以,为了我们的文明,大家一起努力!
心得摘录
众生渺茫,寰宇苍苍,人生如朝露,何去何从?
大哉乾元,伟哉坤元,我辈一粟,之于未曾有我之浩缈过去和不将有我之无限将来,何其微也。人生一世,何其瞬也。功名尘土,红粉骷髅,何其悲也。
然远望圣人,身死道亦存。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知不可为而为,虽千万人,亦往已。以刹那之息,成万世之功业。正我辈之明灯也!
我等应以此为师,以自强不息,以厚德载物,以恐惧自省,以申命行事。虽不能如先贤观天地之徼以明道,察生死之易以立德,也应仿效其求仁求道,不汲汲于功利。熟读经典以修心,聆听国乐以净意,习练国术以健身,克明峻德!以至诚事师,以至恒道学,以至勇处事也!
生不止,学不息,以有涯求无涯之知,即便不成功,但求生而无憾也!
——雍谦
从小到大一直与考试一同伴随着我们的教科书里不断有一章一节或一片段的国学经典出现,成为我们的背诵目标。那些带着古韵之美的话语以及深邃超绝的思想零零星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知不觉浸入我们的心里。于是,在我的心中,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泛着神圣而高洁的光辉,却也总是朦胧,看不清,道不明。这是我对国学的感受,我不敢说爱她,因为我真的不了解她。
进入讲座现场,顿时有种肃穆的感觉,或许是太多的国学爱好者身上那份认真让人不敢随意乱动,连讲话都怕成为一种亵渎。讲座过程中,很静很静,德音老师的声音通过话筒传到后排,不知是通过话筒的声音自带上一种魔力,是听久了心飞远了,还是随着那一句句意蕴深远的话语思绪飞到了另一个国度,竟有种不现实如在梦中的感觉。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里,已经讲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了,我难以将这些美妙的思想全部吸收。无数圣贤先哲的无数话语,折射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的光芒。短短的时间里,我似乎看到孔老夫子一木车到处游说的身影,看到他与弟子探讨交流的和谐画面;又仿佛感受到老子看穿世间万物,于清风中沐浴的潇洒与超脱;又像看到兄友弟恭,尊师重道,父慈子孝的礼仪之邦……静则一念不生,动则止于至善。好美好美的境界,而就在爱上并即将沉醉于这水一般宁静,太阳一样的温暖中时,我的脑海中难以抑制地浮现出商场里逛得不亦乐乎的身影,马路上匆匆忙忙的脚步;耳边响起KTV里纵情的喊唱,街边人群的喧嚷。这亦是人生常态啊,我们在这样的世间,物质异常膨胀的新世纪。我爱国学的美,喜欢她给人带来的宁静平和温暖与美好,向往古人心中的大同社会。但我悲哀地发现,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走着,却常常会忘记一些东西,忘记世间有那么一种宁静,甚至丢掉了那个原本的自己。
是啊,纵然每个人都还记得中华民族有那么美那么美的文化,但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她,记得自己?太多人迷失,而这一生的路也太容易迷失。多想永久记得世间有一种事物为水,并永远如它一般宁静温和清澈;多想时时不忘尊重包容,自强不息,知足常乐,用这一生活出灿烂与光明!知止定静安虑得——我想,或许一辈子不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过去的时光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流逝,都难以挽回。那么,在接下来的每一天,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以自己的标准真真正正的活吧,因为人就这么一辈子,辜负不得。
——党亚敏
在讲座过程中,德音老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向我们讲了圣人、修身、佛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修身这个方面。当今的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每个人几乎都在想着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出人头地。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这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而德音老师却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回归安宁,怎样去沉淀灵魂,那就是多读经典,思圣人所思,想圣人所想。读经典一遍读到的是文化,读一百遍读到的是智慧。
今天的讲座让我对于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有了反思,也让我看到当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沉淀到人内心最深处时散发的是怎样的人格魅力和光芒。愿以此为开端,在国学之路上能有收获。
——肖梦瑶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这句话最能体现我听完德音老师讲座之后的感受。
以前觉得古人之经典难于理解,往往都选择读后人之注解,而放弃原文原著,今天我明白了,读圣人,不能只看今人之注,而是要以圣解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说的是这个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认知。
所以今晚听德音老师一席讲座,让我一下子感悟到该如何去学习国学,最重要的是要以一个怎样的心态去领悟古典与圣贤。
——吴天晨
初入大学的我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每天都会接触许多新的面孔,每天都会了解到许多新的事物。但渐渐地,我迷茫了,不知未来的路何去何从。
这周三我听了德音老师《远望圣人,心安何处?——人生的选择与修身之道》的讲座,受益颇深,我领悟到学做人的重要性。“徒弟在师傅身上最应该学得什么?”答案就是:学做人。如何做人是我们一生都在面临的问题,大学这五年的学习与生活就是为我们今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打基础,因此在大学时期,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完善我们的人格。我们可从圣人身上学习借鉴,在阅读元典名著时感悟他们的人生,来启发我们,让我们不再迷茫。
远望圣人,安顿身心。
——何静
秋季夜晚的天空格外明朗,回想着刚才的讲座,心中从未有过地平静。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生活在一个纷扰的世间,免不了去追求名利。但追其本原,一切都是没发生一样。心中对此还是有许多的不解,但又似乎明白了什么。我知道,我处在一个迷茫期,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而我,更多地只是来看清未来的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迷迷糊糊,却又像懂得了什么。人世纷乱,我上无能报国家,中无能养父母;下无能学以用;吾之境地,呜呼哀哉。始闻得金玉良言,虽不若醍醐盖顶,亦如打开心结。在追寻真理的路上,我们不怕辛苦;在追寻真理的路上,我们艰苦奋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我们不求在未来的路上光亮闪耀,只求严于律已,严于修身。我们不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但求不随波逐流碌碌一生。修身无过于修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无意于一定要成为什么,但求安稳求学,不失本心。此亦我之最大收获也。
——李瑞
聆听智者的声音,收获心灵的安宁。倾听德音老师富于哲理的讲座,感受颇深……
自我审视,自己缺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优美诗词的理解鉴赏力;缺乏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对于生活中的自我关照和应事之间的关系,我并不十分了解,但这场讲座加深了我的认识。对生活中的种种妄想,我学会德音老师的办法——“看清它,莫随它”。
聆听这场讲座对我而言,理解上有难度,但我们会加油的!
——把丽根 伯拉提汉
· 国乐启蒙 | 美善人生,从乐教开始——中国文化人文艺术启蒙必备,《国乐启蒙》(一)数字版重磅发布
· 中华文明大讲堂 | 德音老师:《中庸·混沌·涅槃——儒释道认知科学与中医思维》-甘肃中医药大学讲座报道
· 中华文明大讲堂 | 德音老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艺术的精神与人生的艺术》-河海大学讲座报道
· 国乐大家高校行 | 德音老师:《重建天德社会——乐教现代复兴》侧记-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报道
允中文教院编辑部发布
版权属于允中文教院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