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 (教师节)

谈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是“师道”中国过去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换句话说,那时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应该有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来再讨论)集于一身。

那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这个观念和习惯是这样来的。

到了我们现在,值得研究了,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论语别裁》

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无论中外都是一样,只有礼仪形式上的不同,并无精神上的差别。但在五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师道”的尊严,尊师重道的精神和礼仪上的风气,俨然已与“君道”互相对峙,构成“政”“教”互助的特质。只要读过历史(不是现在学校里的历史课本),懂得中国文化史的人,都是了然于心,不待细说的。即使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文化传统的熏染中,也都知道尊师的重要。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从师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终其一生而尊师重道的精神和行为,比起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习武的人,对于尊师,更加重视。

过去许多家庭的中堂,供奉了一个宗教式的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也便由此而兴。所谓“一日从师,终身为父”乃至尊重“一字之师”的美德,也便为大家所乐道。民间社会和宗教上“师父”的称呼,以及帝王们在朝廷上对“师傅”的恭敬,也由此而成为当然的风俗。

可是,所说的这些故实,还只是历史上的精神形式。事实上,自宋、明以后,“师道”的尊严,并非只是对学生们的要求,实际上是师生互相尊重的礼仪。固然“一日从师,终身为父”是对学生们的教诫,但是老师对于受业的学生,亲情爱护,以及对他的学术思想乃至行为上,都需负起毕生的责任。学生对于老师,固然视之如父,但是老师对于学生,在中国礼仪的传统习惯上,向来都很谦抑,犹如兄弟的相处。所以古来称学生为“弟子”,就有弟兄的意义。老师写信给学生,除了“贤契”等文绉绉的称呼以外,有时多以“仁弟”或“老弟”相称;老师自己的具名之上,不是加上“友生”,便是“愚兄”,表示互相的尊重。

即使学生中了状元,做了宰相,而在乡的教师始终是青毡一席,没有博得功名,终老于白屋;一旦状元或宰相的学生衣锦回乡,仍然还是执礼甚恭,犹如在学之日。由此影响所及,从前官场的仪注,对于门生故吏之间的感情,也如师生一样。便是由于这种学风而来。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那么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化民成俗”是师道的精神,“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皇帝也必须要尊师重道。中国几千年讲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我常常给同学们讲,从推翻满清帝制以后,拿最好的学校如有名的北大来讲,你们知道北大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有哪个人知道第一名是谁的?清华第一名的几十年来有谁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拿上海来讲,你们现在看到每个学校毕业的同学,社会上能立足的、事业做得很好的,或者最有钱的,哪个是名大学毕业的啊?不多吧!不要迷信这个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社会上成名的人士,不一定是从很好的学校出来的。这就是性情,他的禀赋问题了;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我们做老师的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我自己的感想,就像古人的两首诗,你们看看,诗的文学味也很好的:

雨后山中蔓草荣,

沿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岂藉栽培力,

自得天机自长成。

“雨后山中蔓草荣”,一阵大雨下来,山里头的草就长起来了。这是诗哦!文学哦!我们国家这一百年的命运,遭遇到这样大的一个劫数,就是所谓的雨后山中;而现在青年人、新的一代站起来了。

“沿溪漫谷可怜生”,沿溪满山谷都是草,这些草自然就成长了,那个草好可怜,可是它自己长得很快。我们生命活着,后代青年成长起来,也是非常可怜,靠自己成长。

“寻常岂藉栽培力”,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岂藉”,哪里是靠人家栽培的力量。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是草木,平常没有农夫区浇肥料,也没有人管,它也自然成长。

“自得天机自长成”,我的一生自己就有这个感觉,不是谁培养我出来,是我自己成长起来的。其实受教育的孩子们,将来好坏他自己会成长。我很感慨,一般社会上有成的人不一定受过好的教育,当然能受好的教育更好,我们并不否定教育。

还有第二首诗:

自少齐埋于小草,

而今渐却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干,

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杜荀鹤《小松》

“自少齐埋于小草”,你看自己教的学生,看不出他将来的成就,如果有先见之明看到,你真是一个好校长、好老师了。这小小的一棵松树,是跟草种在一起,一起成长的。

“而今渐却出蓬蒿”,很了不起的、几千年的一棵大树,它在草里头慢慢自己长出来。

“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当它和草一齐成长的时候,当时的人,不晓得这棵树将来会长到天那么高,不知道它将来会变成万年的古木;一直要等到若干年以后,它变成大树、冲到天上了,大家看到,哎唷!好伟大,才受万人景仰,有些老百姓还要烧香礼拜,当成神木。

这两首诗就是讲个人的成长,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像我们同学里头有很多人今天都在社会上站起来了。“时人不识凌云干”,当时的人看不出来,“直待凌云始道高”,现在看起来真不错啊!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文章转载自南怀瑾东方讲堂

排版、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允中教师学园

相关阅读

允中教师学园 简介

允中教师学园 | “古文经典教育师资课程”简介

允中教师学园 | “乐教师资课程”简介

长期招生 | 允中文教院研修生培养招生

中华文明大讲堂 | 德音老师:《远望圣人,心安何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36张图了解孔子的一生

南怀瑾先生 | 孔子思想的价值千古不灭(孔子圣诞日)

教师节 | 献给老师的歌

教师节 |《老师,我总是想起您》,献上歌声与鲜花!

 

大学教育系列 | 中国高校100年:巨变、求生、浪潮、重启

大学教育系列 | 中国书院教育概览

大学教育系列 | 他文凭低,不爱讲话,却成了中国最高学府清华的校长

大学教育系列 | “南开之父”张伯苓先生:教育“在造就完全的人格” 

大学教育系列 |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若世间无炬火,我便是炬火

大学教育系列 | 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

大学教育系列 | 哈佛大学校长:大学教育应该能够让学生具有做出判断和认清事实的能力 

大学教育系列 | 德国大学的兴与衰

大学教育系列 | 中国已消失的九所世界级大学

 

允中礼贤 | 允中团队招聘信息汇总

德音礼贤 | 这里是童话梦工厂,更是仙境乐工厂,是个“精灵”人类你就来吧!

德音礼贤 | 技术中心招人啦! 

益品阁招人啦!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