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8年的一张合影来了解南国艺术学院

作者按:1928年的南国艺术学院的历史只有半年,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艺术精英,其办学经验值得今天所有艺术学院认真学习研究。

作者:李城 浙江传媒学院 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1928年,南国艺术学院八位学生在上海至杭州的途中,应该在今天的桐乡的合影。八人分别是唐淑明、左明、张惠灵、马宁、陈白尘、陈明中、赛克、郑君里。

1928年初,田汉在上海永嘉路371-381号创办南国艺术学院,与欧阳予倩、徐悲鸿分任文学、戏剧、绘画等系科主任。田汉用个人的稿费、版税收入支撑办学,倡导学生自学、学生治校,推进新戏剧运动。南国艺术学院一时聚集陈白尘、吴作人、金焰、郑君里等一大批献身文艺事业的青年。半年后,学院因政治、经济等原因被迫停办。“南国”历史虽短,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精英,其办学经验值得后人总结和研究。

唐淑明

(1921-?)又名唐叔明,1912年生于苏州,长于北京,是民国时期知名话剧演员。她的名字,经常与田汉的“南国社”联系在一起。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瑜共同创办《南国半月刊》。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等发起南国电影剧社,从事电影制作。1927年秋,田汉入上海艺术大学(以下简称“艺大”)担任文科主任,后任校长。在艺大执教期间,田汉特创戏剧科,在此发现与培植了许多具有演剧天才的学生,其中便包括唐叔明。1927年12月17日至23日,在田汉的主持下,艺大师生举行了为期一周的“艺术鱼龙会”的小剧场戏剧活动。这次演出,主要剧目有田汉翻译的日本菊池宽的《父归》、创作的《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江村小景》《生之意志》《古潭的声音》,以及欧阳予倩编导的京剧《潘金莲》等。谓之“鱼龙会”,既是取“鱼龙漫衍”之古意,指剧目兼容并包,杂如百戏,又是因为参加演出者不仅有知名演员欧阳予倩、周信芳、唐槐秋、顾梦鹤等,还包括陈凝秋(塞克)、左明、陈征鸿(陈白尘)、唐叔明等正在艺大就读的青年学生,形成“龙引鱼跃”的强大阵容与精彩局面。其中,唐叔明在《父归》中扮演女儿,在《苏州夜话》中饰演卖花女,由此在剧坛崭露头角,时人称之“南国小妹妹”。

左明

(1902-1941),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法慈院镇马家岭村。大名廖宗岱,又叫廖新,字作民。左明在上海一北京期间,顺利进入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26年左明和张寒晖组织第一个红色话剧团——“五五剧社”,编刊《戏剧》月刊,并在《世界日报》副刊上发文67期,倡导学生,工人参加“三·一八”运动。左明等不仅成为熊佛西的高足,继田汉“三黄史剧”之后,又开“文明戏”之先河。1927年秋,左明持组织介绍信拜访田汉,因其艺术造诣尚佳和处境艰难,被田汉免考免费,中途接收为上海艺术大学戏剧科的半工半读生。同时参加了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人发起的“艺术鱼龙会”演出活动,为主要演员之一。此后,他参与改组“南国”,筹办“南国艺术学院”,编发《南国月刊》,集编、导、演于一身,受到田汉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他与陈凝秋、陈明中、赵铭彝成为“南国社”、 “南国艺术学院”艺术活动的骨干,田汉的“四大金刚”。1929年冬,左明和周起应(周扬)、郑君里、吴作人等17人组成“摩登社”,高举戏剧运动的旗帜,在上海、南通等地巡回公演,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在地下党的重视和支持下,摩登社与上海戏剧界广泛联络,成立了“艺术剧社”,组成了“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成为上海开展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34年,左明与陈凝秋、宋之的、赵铭彝等人,创办“新地剧社”,后改名“大地”,去南京公演,被国民党当局严令禁演后,他先后在上海“新时代”、“天一”、“吉星”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拍摄了《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过年》、《母亲》、《王先生奇侠传》,《王先生生财有道》、《难姊难妹》、《年年明月夜》等七部无声和有声电影,发往各地公演,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受到了文艺界的赞赏。1937年,左明将率抗日演剧第五队去延安前夕,被国民党便衣特务逮捕,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史维然等同志营救脱险去延安。1939年秋,左明返汉中为鲁艺学院选招学生,想使汉中有志青年能更多地投入革命怀抱。1940年肺结核病到第三期,无良药根治。1941年9月初病故,时年39岁。

张慧灵

籍贯和出生地都是广东省中山县。曾在南国艺术学院学习。进入电影界之前在南国剧社演话剧。1929年进入电影界,先后在中央摄影场、新华影片公司任演员。电影处女作为《断笛余音》。后来陆续出演《战士》、《冷月诗魂》等片。

马宁

(1909—2001),原名黄振村、黄曼岛,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取马克思和列宁名字之一,为自己改名马宁。192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并开始创作。民国19年3月经钱杏邨(阿英)介绍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系首批成员之一。1931年赴南洋。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地下工作。次年春到新加坡,编辑出版《南洋文艺》,创作不少反映马来西亚人民生活作品。1934年因病返国。“七七事变”后参加新四军,编辑《抗敌报》。1941年二下南洋,著文揭露“皖南事变”真相。1942年由香港化装难民返回桂林。1946年三下南洋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48年回国。1949年后历任《福建农民报》主编,福建省文教部文化处处长,省文联主任、副主席。福建省第一、二、三届**代表,福建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著有《马宁选集》,中长篇小说《处女地》《铁恋》《香岛烟云》《扬子江摇篮曲》《将军向后转》《香港小姐奇婚记》《无名英雄传》,散文集《南洋风雨》,短篇小说集《落户的喜剧》等。

陈白尘

(1908-1994),中国作家、编剧。原名陈增鸿,又名征鸿、陈斐,笔名墨沙、江浩等,江苏淮阴人。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戏剧活动,曾参加南国、摩登等剧社。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7月任共青团淮盐特委秘书,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和独幕剧。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抗战开始后,在各地坚持进步的戏剧活动,创作了大量剧本,代表作有《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岁寒图》《升官图》等。解放后参加创作了电影剧本《宋景诗》和《鲁迅传》等。文革后重操文笔,1978年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戏剧影视研究所,这是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培养了许多戏剧人士。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陈白尘对于讽刺喜剧有着独到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

陈明中

南国艺术学院校务委员,《南国艺术学院学校日志》的编写者。赵铭彝、左明、陈凝秋、陈明中一起被誉为南国剧社“四大金刚”。 

塞克

(1906-1988),河北省霸县(霸州市)人,曾用名陈秉钧,二十年代后期改名陈凝秋,三十年代中期以“塞克”为名,诗人、剧作家、演员,创作了许多进步的话剧、电影、歌曲,是毛泽东提名,唯一以非党员身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人士。1927年初,塞克离开哈尔滨到上海,报考上海艺术大学,被田汉选中且免费入学读书。在上海艺大,他师从于徐悲鸿和田汉学习绘画和中文。1932年,塞克在绥芬河参加了原东北军团长张治邦的抗日义勇军。此后,他创作了两部反映义勇军抗战的话剧《狱》和《铁队》。1934年夏,塞克写出了三幕话剧《流民三千万》。该剧主题歌《流民三千万》由贺绿汀、冼星海谱曲,是中国第一首抗战歌曲。次年创作了《救国军歌》歌词,后由冼星海谱曲,在工人、学生,甚至国民党军队中广泛传唱。此后,塞克同音乐家吕骥、冼星海、张曙等人组织了全国歌曲作者协会,以歌曲这种艺术形式为武器,开展歌咏救亡活动。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他与丁里等人合作创作了话剧《八百壮士》,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辗转到南京、武汉、郑州、开封和山西省等地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同年底,上海演剧一团来到山西临汾,塞克遇到了丁玲带领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受丁玲邀请,他到西北战地服务团担任艺术指导。1938年3月,塞克与萧红、端木蕻良、聂绀弩共同创作了反映山西农村民众抗日的三幕话剧《突击》。两周后,由塞克导演在西安演出了7场,引起轰动。当时,周恩来正在西安,观看了《突击》,予以充分肯定。同年秋,塞克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不久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的教授。1941年至1942年,塞克担任青年艺术剧院院长。1943年,毛泽东提名塞克以唯一的非党员身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塞克专注于政治学习,文艺创作基本停顿。抗战胜利后,塞克先后担任了热河省文联主任、佳木斯文联主任,并任《人民戏剧》的主编。1947年春,塞克任东北文联常委、东北戏剧工作委员会主任。1948年至1949年,塞克先后担任辽宁省教育厅长兼辽宁学院副院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院长。1949年6月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剧协理事。1953年调至北京,任中央歌剧舞剧院顾问。“文化大革命”中塞克遭到批斗,文革结束后被平反。1988年,塞克病逝于北京。

郑君里

(1911-1969),曾用名郑重、千里,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平岚田堡村),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南国艺术学院。1929年,参演话剧《莎乐美》,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 。1932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火山情血》 。1935年,主演剧情电影《新女性》。1937年,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理论《演员自我修养》第一、二章 。1940年,拍摄抗战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7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9年,参加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并获得个人一等奖 。1951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我们夫妇之间》。1955年,与孙瑜联合执导古装战争电影《宋景诗》。1959年,执导古装电影《林则徐》。1965年,执导剧情电影《李善子》,该片是他人生最后一部执导的电影。1969年4月23日,郑君含冤逝世,终年58岁 。1979年,探讨导演艺术的著作《画外音》出版 。1995年,郑君里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2016年,《郑君里全集》出版。

南国艺术学院群英荟萃,再看几张照片。

1929年,南国社部分成员在南京中央大学校园内合影。左起:谢寿康、俞珊、田汉、吴作人、蒋兆和、吕霞光、徐悲鸿、刘艺斯

1928年南国艺术学院的部分师生。前排左1田汉,右2吴作人;二排左1孙师毅、左2徐悲鸿;三排左1叶鼎洛。

左起:田汉、马彦祥、俞珊、欧阳予倩、洪深、唐槐秋

郑君里和大画家吴作人,竟是“南国”时期的同窗好友。

文章来自百味影谭,作者:李城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嘉灵

审核:嘉禾

相关阅读

· 大学教育系列 | 中国高校100年:巨变、求生、浪潮、重启
· 大学教育系列 | “南开之父”张伯苓先生:教育“在造就完全的人格”
· 大学教育系列 |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若世间无炬火,我便是炬火
· 大学教育系列 | 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
· 大学教育系列 | 中国书院教育概览
· 大学教育系列 | 中国已消失的九所世界级大学

1.“弘扬中华乐教,支持乡村教育”   ——允中文教“念乡恩”慈善音乐会隆重举办
2.愿中华正声生生不息,不绝于耳——中华乐教之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
3.乐教校园 | 让生命因音乐而美善,让文明因传承而久远
4.乐教校园 | 翁镇发先生及上音笙乐团乐教讲·演《国乐入心,“笙”乐传情》
5.国乐大家校园行 | 龚一先生《一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古琴艺术漫谈》
6.国乐大家校园行 | 德音老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艺术的精神与人生的艺术》
7.允中教师学园“乐教师资课程”简介 
8.丰子恺先生:乐以教和
9.管平湖先生 | 罕见遗留琴学论文《谈<欸乃>》

10.琴坛往事:夏老闻琴,平湖获救

11.郭宝昌先生:在经典《大宅门》里,每个人都是大角色

美善人生,从乐教开始——中国文化人文艺术启蒙必备,《国乐启蒙》(一)数字版重磅发布
德音礼贤 | 这里是童话梦工厂,更是仙境乐工厂,是个“精灵”人类你就来吧!
德音礼贤 | 技术中心招人啦!
益品阁招人啦!
允中礼贤|期待重逢,我们一起播种耕耘、看花开、收果实
乐教历程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