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先生:关于教育源头减负的思考

当前的中国教育,减负成为了一个最响亮或最特殊的概念,全国上下都在围绕“减负”的目标,有压倒一切之势。但是减了两年以后,到底效果如何?

杨东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整理,有删减。)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分享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些看法!

当前的中国教育,减负成为了一个最响亮或最特殊的概念,全国上下都在围绕“减负”的目标,有压倒一切之势。但是减了两年以后,到底效果如何?还没有结论,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解释。

这一轮减负面临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跟过去已经大不相同。最突出的是少子化和老龄化,学龄儿童大幅减少。学习压力、内卷的同时,还有一个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就是高学历人才“过剩”和基础劳动力的匮乏。但是,它并没有显著影响教育行为,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培养拔尖人才,做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教育的“源头减负” 

描述这个现状有两个相关联的概念,一个叫过度教育,一个叫学业过剩。过度教育是指由于教育过分扩张,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超过了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毕业者从事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既收入下降,也浪费了教育资源。如图这份研究报告讲的是城镇过度教育的比率,在2010年到2014年达到了33.34%。过度教育的后果,就是造成学业过剩。也就是很多岗位根本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不需要提升这么多的教育。最近看到的网络新闻是一位清华博士开车去送货,不知真假,但这个现象有一定的象征性。就是高学历人才的供给与职业结构和就业机构是不相一致的。

所以,减负并不是一个新命题。从50年代开始,减负就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主题。第一个国家颁布的减负令是1955年。80年代以来,减负令越来越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到2021年7月达到了顶点——通过取消培训行业来实行减负。

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新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减轻教育负担成为了一个历久不衰的教育主题?在五六十年代,减负的呼声、动作就非常大,并不亚于现在。尽管当时的学业负担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但毛主席已经不能忍受了,觉得这完全是传统教育的弊端。他认为课程可以砍掉一半,主张公开考试题目,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到1965年的时候,又重申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这个思路就是源头减负,也就减掉国家的课程计划总量,否则只在“末端”做工作,让老师在课堂上去减,只能事倍功半。

在60年代的时候,1964年到1966年,教育改革非常活跃,各种各样的学制改革、教学改革,成立十年制学校,像北京的景山学校,中央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研究教育改革问题。但是,教育改革很快就被转化为教育革命。那是为期十年之久的教育革命,大学停招,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了10年,课程减少到几门。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没有师道尊严,甚至没有家长权威,什么都没有。要说减负,那可以说是真正实现减负了。

我个人认为对这个时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的总结和汲取教训,就是怎么评价和认识它。它通常被认为是文明倒退,是一场浩劫;但是在一些青少年的心目中,它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当时我们认为是被荒废、被耽误的一代,但是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回头来看,现在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不都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吗?他们并没有真的被毁灭掉,还是在做他们该做的事。所以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很复杂、很奇妙。不能用简单的概念化的思路去理解。

文革之后,一切迅速恢复常态。邓小平请文革前的教育部长蒋南翔主持教育,最重要的做法一是恢复高考,二是重建文革前的重点学校制度,就是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新把基础教育纳入高度选拔、高度淘汰的体系中。在每一个城市和农村只有不到3%~5%的重点学校,成为了大家竞争追逐的目标。有人说,这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关键是当时并没有实行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到1986年才颁布。所以当时完全是一种行政行为。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它的另一个后果,是80年代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教育负担问题。

1985年的时候北京一名初中女生喝敌敌畏自杀,并用磁带录了一盘令人声泪俱下的录音带。胡耀邦对这个问题做了重要批示。他说,“全国大中小学多数教育思想不对头,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明确,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没有好的身体条件行吗?灌的量那么大、灌的方法那么死、作业考试那么烦琐,有什么用?这件事提了几十年,毛主席时就那么说,但总是解决不了。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自己没有说透。第二才是规定一些必须要遵守的规矩。这件事请抓住一个结果。一年不行就两年,怎么抓也要细心考虑。”胡耀邦很乐观,认为一年不行就两年,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

所以严重的教育问题依然在不断加剧。当时对这种现象有一个官方的术语叫“片追”,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把这种不良现象归纳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恶性的“片追”事件仍在不断发生。2000年2月,浙江金华市发生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母亲的事件。江总书记发言,“主要是要教育青少年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如果方法不对或不适当,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这方面的教训不少,要引以为戒。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减负以及教育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任务和目标,在几十年以前就提出来了。在前十年最重要的减负呼吁,来自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2005年6月,何东昌给胡锦涛总书记上书反映基础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他讲,“基础教育广泛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及其带来的涉及面很广的负面影响……说到底,这是对教育方针的偏离,对民族未来的影响很大,将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他说,“我估计在基层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学校是不多的。也就是说,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严重的扭曲。这引起了教育界内外的忧虑,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这个问题迄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话讲得非常真实,到今天为止,问题依然存在,还是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他给总书记写信之后,由中央教科所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教育调查。最后成果汇编成了两本书,叫《共同的关注》, 2006年出版。然后一切如旧,该干嘛干嘛。所以中国教育的惯性非常之大。今天我们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教育方针和教育现实长期是“两张皮”的状态?为什么“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行之不远?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概念缺乏生命力?这个困局到底如何打破呢?

如何从应试教育突围

我个人的想法是两句话,第一,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在教育目标上要更新,要更新经济学话语,就是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关键是要培养人。第二,需要实质性的顶层制度改革。如果考试制度、升学制度、评价制度不改,只让老师和学生去改,这是不现实的。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减负并不能落到实处的原因。下面,我结合亚洲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实例来介绍。

1.建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

这些话写下来很容易,但真正变成现实很艰难。这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如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要实行善待儿童,使儿童免于恐惧、能够保障儿童睡眠和休息的教育;为大多数人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重点学校、优势阶层的教育;能够增进个人和社区福祉的教育;培养勤劳、善良、有正义感,能够自食其力并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业精神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会迅速过时的“考试机器”;形成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这些表达并不准确,也并非是唯一的,是一个大致的面貌和方向。

2.做减法的素质教育:教育的源头减负

首先,国家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要整体减量。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教授说:教育部规定我国中学每周上课33节,外国中学每周上课23节。我国中小学从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上课共130000节课,国外是3800节,正好是我们的一半。我国小学每年放假12周,寒暑假两个半月,外国中小学每年放假四个半月。

中国和国外学习总量的设计和差距非常巨大,很多国外教育总量是中国的一半。在澳洲、德国、在中国台湾,都可以实行半天上课,下午是在运动场、博物馆、体育馆。这不仅是因为促进身心健康,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学那么多东西。什么真正值得教?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的过度教育,搞的是提前教育和过度操练。所以需要从源头上减少课程数、学时数,大幅度降低教学难度、考试难度。毛主席60年代提出的目标,减掉三分之一的课程和实行开卷考试,这些概念今天依然有效。包括推行小学的全科教师模式,改善教育生态,取消中考,促进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多元化,等等。

3.实质性地取消重点学校:日本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这个目标说了几十年,我们说现在已经没有重点学校了,但是有明星学校、有示范学校,有学区房,各种各样,层出不穷。日本的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是没有重点学校的。实行就近入学,家长不得接送小学生,因为学校离学生很近。而且学校每年重新编班,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朋友,一方面打破可能出现的某些人群的聚集。最重要的是校长、教师实行公务员制,每六年进行轮换。所以校长没有必要、也没有动机把本校打造成名校,获得怎样的声誉。

4.实施“为生活而学”:新加坡的实践

新加坡学习德国的学制,过去从小学就开始实行早期分流,四年级、六年级的分流考试,对学生压力很大。但最近20年新加坡实行一系列改革,提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的概念,改变“一考定终身”,发起“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现在把这套制度改了,学校课程累积减少了一半,1997年减少了30%,2005年减少了20%。2018年,启动为“为生活而学习”的教育改革,推行学科分级全面计划。从2019年开始正式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的考试,小六会考采取按级别评分,以减少取得高分的压力。

5.从发展教育走向幸福教育:韩国的实践

韩国在我们的印象中,也是考试至上,大家以为跟中国差不多,其实并非如此,或者说已经基本改变了。所谓“发展教育”,就是指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它不是以人为本的。2013年,韩国提出了“幸福教育”的概念,以推行初中的“自由学期制”为抓手。最后统一为在初一实行“自由学年”,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把学生从知识和竞争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同时参与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适应能力。调查显示,这一举措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幸福感。

当然,要有其它配套政策。例如高中多样化政策,是基础教育正常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韩国高中教育的类型之多、花样之多,你都搞不明白其实质是什么。像外语高中、国际高中、艺术高中、科学高中、体育高中等等一目了然,但它还有达人高中、特殊目的高中、特色高中、自律高中、职业特色高中等等,总之是非常多样化。

我个人认为韩国教育最令人瞩目的是“梦想学校”,在首尔、京畿道,梦想学校已经发展到成百上千所。京畿道的教育厅长说,每个班上都有几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每一个这样的学生都有他喜欢做的事,那么,为什么不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呢?这就是“梦想学校”的由来。它是高中阶段由学生自组织的跨校的学习机构,利用休息日、寒暑假去自主学习,现在方兴未艾。科目有咖啡、音乐剧、动漫、潜水、无人机、电影、出版、木工、宠物、舞蹈、笑星等等,有上百种之多。你写一个教育计划,能够招收到一定人数,经批准后,教育厅出钱资助。厅长说,我认为这是打破韩国教育培训最有效的措施,学生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谁去上培训学校?所以韩国的教育改革是实质性的。

我们经常被问到韩国和日本的教育到底卷不卷?很多人的印象和中国差不多,其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没有可比性了。当然,总有一部分学生很“卷”,在日本是非东京大学医学部不上,这样的学生占了5%~10%,也就是90%的学生比较正常化了。这一点很多人难以相信。在韩国的时候,我们问翻译,韩国的小学有没有择校?她说,当然有。那么,择校是什么标准呢?两个标准:离家近,伙食好。所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在韩国、日本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他们竞争性的学习是从高中开始的。

最近的消息,丹麦政府将取消国民学校中九成的约束性目标和指导性目标,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这意味着取消3800多个目标,还是在继续放权。

所以,在少子化的时代,每一个儿童都是珍贵的。我们需要用教育红利、改革红利弥补人口红利的缺失,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于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编辑部编校转载

排版:嘉灵

审核: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