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教授 | 用艺术护卫生命

一、“卫生之经”——用艺术卫护我们的生命

欢迎大家来到国艺苑。我首先想与大家交流的是,学传统艺术的目的是要用它来卫护自己的生命,这是最重要的。

我曾经和张伯驹先生有过不少交往,张先生也是我们家的长辈。张伯驹先生给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做了不少贡献,他把许多国宝级藏品都无偿捐给了国家。如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如陆机的《平复帖》,还有范仲淹的《道服赞》等。去年是他诞辰120 周年,故宫举行了一个书画展,展品就是他捐献给故宫那些书画。传世最早的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也是他捐献的。

张先生琴棋书画各个方面都很好,经常下棋。有一次他就跟我讲,“我下的围棋是卫生棋。”当时我很奇怪: “什么叫卫生棋?”我们现在对“卫生”这个词的理解是“打扫卫生”的“卫生”,弄得干净,把灰尘打扫打扫就 “卫生”了。其实“卫生棋”不是这个含义,这也不是“卫生”的原意。“卫生”这个词最早出自《庄子》—— “卫生之经”。“卫”就是卫护,“卫生”就是卫护身体,“卫生之经”就是卫护身体的途径、方法、道理,是这个含义。“养生主”也是这个含义。

中国讲如何卫生、护生、养生、厚生等等,概念很多,都是来讨论如何保护生命,让生命更有质量。所以, 所谓“下卫生棋”,不是去跟人家拼比技艺,而是通过下棋更好地护卫生命。

《庚桑楚》里面老子给南荣趎讲解“卫生之经”。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 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是卫生之经已。”

第一个就要“抱一”,也可以说是专心致志了,这个应该说对人有很大的好处。还有就是讲,不要老去求别人,而是要向内求。还有一点我觉得最有意思——“能兒子乎”。 兒子,就是小孩子,你能不能回到像一个婴儿一 样,无私无利,无欲无求?这是一种很天真、淳朴的状态,这就是最重要的“卫生之经”。还有别的,重点是这几个。这就是卫生之经,卫护生命的道理,也是我们学习艺术的目的,学艺不是为了去和别人拼比。

现在,不管是我们的文艺、武艺、还是技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说“异化”,把艺术的宗旨都变了,甚至变成相反的东西。本来是用来“卫生”的,现在变成 “害生”了,大家都拼命和别人比。特别是武艺,最容易趋向异化的。其实文艺也一样,武艺表现得更突出、更明显一点。现在很多艺术家和演员都有抑郁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抑郁症?因为他学艺术不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 而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或者是为了去表现自己、为了争名夺利,所以往往倒是“娱乐了别人、郁闷了自己”!我跟很多信佛的人交流,(其中)很多都是从事这两方面的行业的人——一个是演艺界的,一个就是法律界的律师。为什么律师会抑郁?律师也很纠结,因为律师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要为人辩护,明明看到这个人应该受到惩罚,可是法律上他可以钻空子,他一定要抓住这个空子让这个人不受惩罚。往往呢,律师做了这个事情,尽了律师的职责,但却过不去自己的良心,所以很多律师都有很抑郁的心情。

传统的中国人实际上非常讲究生活的情趣,我们各种各样的艺术,不管是文艺也好、武艺也好,包括技艺也好,其实都是我们生活情趣的一种表达。你说一个人干巴巴的,整天就是干一个事情,他有什么意义?所以中国人非常讲究生活情趣,从方方面面都能够找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的活动。弹琴是,画画是,写字是,做手工是———做各种各样的手工,打拳是,跳舞是,这些都是,从各个方面都可以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得到交流、得到凝聚。我们在生活中唱歌跳舞,能够宣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写字画画,又能够凝聚精气神。一个人就靠精气神活着,精神是需要凝聚的,气血要生动那就要宣泄和引导,特别是我们的琴棋书画在这方面功劳很大。

但是过分的宣泄是不好的,艺术活动让我们在生活中既能够得到情感的宣泄,同时又能够来管制住我们的情绪,不至于让它过分地宣泄。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讲,一切都要掌握一个度。《吕氏春秋》里讲,养生最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去害”。什么是“害”?所谓“害”就是各种各样的过度。味道方面的过度,过咸、过甜、过酸、过辣,都不行;情绪上面的大喜、大怒、大悲、大伤也都不行。所以所谓的“害”就是过度。现在我们中国人有一个问题很严重——营养学。营养当然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现在处处讲营养,说这个有营养,那个没有营养,然后拼命吃营养的东西,结果营养吃多了,变成毒药了。其实有营养、没营养是次要的,再有营养的东西吃过了也是有害的;相反,一些看起来没有营养的,也说不定机体上面需要,或者说做一个填充也是需要的。

元代有一位名医叫罗天益,说了一句我觉得非常精彩的话,他说:“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所伤,物物皆为益。”如果对于满意的食物和爽口的味道都能够节省、节制的话,常不要吃太多、太饱,那么顿顿皆无害,物物皆有益。他跟我们讲的是要掌控这个度,不要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最近中医药大学的有一个教授讲的关于高血压的问题,不知大家看到没有?他就讲高血压根本不是病,说症状倒是可以。而且他讲,有时候是不能够随便将高血压给压下去的,因为它是人生理的正常反应,在某些时候来说并不是病,而且在有些情况下还是必要的正常反应。就像我们平时发烧,也是生理的一种正常反应,千万不能随便把它压下去。要退烧,拼命吃退烧药,把它压下去,这样不对。其实它是生命自我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正常现象。你就让它发出来以后,它才能够过去这个坎儿。过去这个坎儿以后,就提升了身体的抵抗能力,提升了身体健康的状态。

我最近老考大家,大家知道不知道一个名词?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些医生都不知道,我说的这个词叫“变蒸”。不是辩证法的“辩证”,是变化的“变”,蒸发的 “蒸”,是关于小孩的。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婴儿,在两岁之前的婴儿,五百多天之内有三十六次“变蒸”,它是有规律的。“变蒸”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莫名其妙地发烧,也没着凉,也没拉稀。这是为什么?这是 孩子在他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在肉体增长和智力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变蒸”。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千万不能够马上给它压制了不让它发生,那就等于压制了孩子的生长,不光肉体上面的,还有智能上面的。这个道理是西晋王叔和最早提出来,我们祖先那么早就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可是现在我们如果去找西医的话,你讲孩子刚出生一个月发烧了,他就会让打抗生素。

现在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这个问题,很伤害他的身体和智能,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其实不光是婴儿——婴儿这个问题里面有规律可循——婴儿期过了以后,在五六岁之前,或者在上小学之前也经常会发生,这其实都是孩子生长中的一个过程。中国老话也讲,孩子发一次烧是好的(同学:长牙齿),不光长牙齿还长智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尽量先用那些,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物理治疗的方法就可以了,不必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就是给他擦擦脸、搓搓手心、搓搓脚心。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问题都是人为的干预产生的,这样的态度,不是顺其自然。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都顺其自然。董仲舒讲过,天下万物是有不和的状态,但是最终都会趋向于和;天下事物总有不中的情况,最终都会趋向于中。也就是说,每个事物都有自我调节、自我调整这样的功能。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中医里的“中”的这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是“内”的,是自己的问题,所以中医的重点就是关注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调节。这并不反对外力应该的帮助,但根本上要靠自己,千万不能去压制个体这样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我们学传统艺术,其实就是让自己自然而然地回归中和。

二、自得其乐、由艺臻道——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

大家学琴其实就是要“自得其乐”,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学琴,首先是抱着这个目的,第一是自得其乐。第二呢?我们可以寻觅知音。在寻觅知音的过程中,琴就起交流的作用。

同时,琴能调节我们身体,所谓“琴者,禁也”。我们很多的欲望、情绪,如果不受节制地去宣泄,那是不行的,每个人都要管住自己。其实人只有自己管住自己,才能够达到最自由的状态。

一切想挣脱外在约束的行为都是不自由的,而只有把外在的约束变成内在的自我约束,这才是能达到自由的一个途径、方法。我想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这样。如果是人家强迫我做的,我总觉得不太高兴;但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绝对不会感到不高兴。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把外在的约束变成我们内在的自我约束,这才能真正让自己达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所以当遇到你不高兴做的事情,你慢慢想想,我能够不做吗?我怎么也不能不做, 怎么也推不掉的,必须做的,那我想办法把它变成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希望大家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做公务员,如果你不太愿意做公务员的事情,却推不掉,你就把它变成自己想做的,就不会那么烦恼。如果能够避免就可以;如果你发现这个事情,想避免也避免不了,那你就不要把它当作一个负担去做,把它当作自己的习惯去做,这样就可以放下很多包袱。

中国的乐教,就是对我们情绪的一个引导。把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东西去掉,把健康的东西充分地开展起来。 所以艺术是规范我们情感的东西,我希望我们不要去比技艺,技艺是必须要的,没有技艺就无法表现;但是不能停留在技艺上面。如果停留在技艺上面,就失去了它根本的意义。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玩物丧志”。“玩物丧志”就是让我们不要停留在技艺层面,不要把“志”给忘掉了、丢掉了。“志”是什么?“志”就是“志于道”。 “玩物丧志”就是沉溺在具体的技艺上面,把本来“求道”的目的给忘掉了。

大家都很好,坐下来丰富自己生活。刚才大家引了很多我说过的话——“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我还说过, 希望大家过一个“艺术的人生”,然后从这个里边学到 “人生的艺术”,从艺术的人生里面学人生。所有的艺术 都离不开经营布置,因为所有的高低、长短、轻重、浓淡 等等,都是一种经营,都是一种布置。只有这些东西搭配得好,才会成为一幅美丽的画,才会成为一首美丽的歌。

这就告诉我们,事情都是要相互关联的、又要相互搭配得恰当,所以浓淡、长短、高低等等,都是需要很好地经营布置的,这样才能够显出一幅画的错落有致。所以通过艺术学生活,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如何安排好人生的艺术。艺术跟人生是密切相关的,艺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艺术。只有我们从人生中去体会我们创作的作品,才会有艺术。

实际上,就像我们平时修行一样。大家听说过“生活禅”没有?净慧老和尚提出“生活禅”,就是说让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修行一种生活,把修行和生活打成一片,像我刚才讲的生活和艺术。所以修“生活禅”也不是在我们 生活之外去修,而是在我们生活中去修。我们的生活也就在修行中。我做过一个演讲叫《禅意人生》,人生充满了禅意,“禅”就是在人生中才能够体现出来。“禅”也就 跟我们的“艺”一样。

三、论思维方式——简单而复杂

你去琢磨,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刚才这个讲的是有不同,但从整个来讲,“道”其实是一致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把它分得太割裂了——人在肉体上四分五裂,在精神上也四分五裂。人其实是个整体,不光身体是 个整体,精神也是个整体,而肉体跟精神又是一个整体, 我们现在把它四分五裂了。现在分得太细,医院有很多科室,我们有一个身上的毛病,到医院里面去也都不知道挂哪个号。精神上面遇到问题,我们也没办法,是找宗教,还是去找哲学,还是去找心理医生?都搞不清楚。

我老喜欢引用苏东坡的一句话:“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万事往往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只要明白 这个道理,运用到哪个方面都是可以。紧接着一句话: “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把医学

分得那么细,可以说是衰到极点。“占色而画,画之陋 也”,这个形象我才能画,那个形象我画不了,这是最差的画家。真正的画家不用挑选,不用选择,是一样的道理。这也可以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殊途而同归, 一致而百虑,不要把它分开,否则就要纠结——我的问题应该用哲学的思考解决,还是用宗教的方法解决。其实一 个人既有理性思考,也有感觉,它是一体的。

可是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艺术方法来把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得简单一点,又变得复杂一点。简单和复杂是分不开的。不要分得那么细, 这是说“简单一点”;也要“复杂一点”,不要简单的 “非此即彼”,其实此中往往有彼,彼中也有此。《礼记•曲礼》里面有一句话:“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爱憎不能分明,善恶也不能分明。你爱着她,要看到她不足的地方,不好的地方;讨厌他、憎恨他不得了,你也要看到他善的一面。相同的意思在《大学》里面也讲过,在座的很多都是耕读社的,都读过《大学》《中庸》,大家要理解这些经典中看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抱着成见去看问题,坏的一定是坏的,那么坏人也好不了。可实际上我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所谓的不好的东西,它可能也包含着积极的一面。

关于这点我也再讲两句话给大家思考,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没有进取心,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我 们抱着这个看法,那这句话是消极的,不可取的。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这句话表示出非常有意义的一种修 行,就是做本分事,如果你能够真正做到“做一天和尚撞 一天钟”,说明你认真地做好本分事,这是修行的重要途径,只有把本分事做好了,才能去扩展你的事业。所以这句话不要简单地否定,这句话是我们修行第一步的功夫。 不管做什么事情,现在在做这件事情,就要把这件事情做 好,整天三心二意,则什么也做不好。

还有一句话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懒啊! 可是换 个角度,这是不挑剔啊,这是修行的很高境界啊,我们一 般能做到吗?一般都要挑剔。这就是马祖道一讲的“平常心”,就是无分别心,无分别心就要“衣来伸手饭来张 口”,不去挑三拣四。我们思维方式一改变,很多都需要重新解释。很多学道教和佛教的都认为这是消极的,是没有积极进取心的,其实这里面很多都是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的。

台湾的星云大师写了一本书《佛法真义》,对大家认为是消极的“空”、“无我”等概念,他都做了积极的回 应,认为都可以用积极的方式来理解这些概念,用以鼓励人生,教人积极向上。“空”怎么不好啊,杯子如果不是空的,水往哪倒啊?地不是空的,哪里去种东西啊?哪里去盖房子啊?房子不是空的如何住人?空不是消极的,空是给我们提供使用条件的基础,这样理解就不会认为空是消极的,认为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恰恰这样一理解会觉得这是人生可以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所以思维方式非常重 要,我们要改变现在的很多思维方式。

四、论理想主义与科学精神

思维方式让很多人陷入苦闷,所以我们要改变现在的很多思维方式。我常常讲,现在有那么多的抑郁症,那么多人想不开,甚至于最后走向自杀,我认为归根结底有两个原因,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我的看法。

一个就是绝对的理想主义,追求理想的完美。不能理想就是完美,追求一切都是完美的,这样一碰到现实生活 中不完美的东西,他就想不开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 况?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没有觉察到这个问题。 现实永远是不完美的。理想是完美的,可是现实永远是不完美的,我们必须要有这个认识。也正因为现实中有不完美的问题,才需要我们通过理想去改变它,让它一点点地完美。可是当现实都完美了,马上不完美的东西又会出现。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因为不完美而责怪自己、纠结不已。所以理想主义、完美主义害人害得很厉害,它把我们的抵抗力给抹杀了,使我们不能够面对现实的不完美。

第二个,科学精神害了我们。什么都要搞个一清二 楚,不愿意糊里糊涂。糊涂一点才好,搞那么清楚干嘛? 再说很多东西根本就搞不清楚。刚才提到庄子,《庄子•养生主》一开始就讲,“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 无涯,殆已!”抓住这个继续讲,“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这样子就可以,最自然。我们这个房间之外的事情,我们跟它没有什么关系,也接触不了的话,我们知道不知道就没有关系了,存而不论嘛。 六合之内,在我们现在房间之内的情况,我可以看到这位是谁、那位是谁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他是这样、而他是那样,可能也不需要问清楚或者记清楚,人糊涂点挺好。

可能很多人不愿意听这话。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深受科学之害的程度。现在慢慢地,人还可以做什么?人不用做什么了,很多人的工作都可以让机器来代替。前两天网上还讲,中国已经制造出机器美人了,从肌肤到各个方面都跟真人一模一样。日本早就制造出来了。所以现在科技的 发展很让人忧心忡忡,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抑郁症?为什么精神方面的疾病越来越 多?这就跟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精神、科技的发展有紧密关系。

糊糊涂涂地活着,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中国追求的是什么?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多好啊。大家都遵守这样的习惯,都这样做,没有必要去搞得清清楚楚。大家都这样做,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现在都要搞清楚,反而麻烦了。人开始不讲诚信,害怕敬老爱幼,因为不知道敬老爱幼会不会遇到碰瓷的。就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事。我觉得要真正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是要“日用而不知”,大家都在这么做,都是敬老爱幼的,都是讲诚信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所以连西方最著名的法学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面说,一个有良好习俗的社会,它的法律是简单的。

可是我们现在呢?我们的法律越来越复杂,这说明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好,坑蒙拐骗什么都有。全靠法律能解决吗?解决不了,只能够制止一部分,更重要的要靠大家的自觉。大家都在那么做,成为一种习惯,所以习惯成自然,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百姓是要日用而不知,日用就好了。

可能有人立马说,这是愚民政策,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爱护老百姓啊!在座的都很年轻,不知道我们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拼命批判小农思想、小农观念。什么小农观念? 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时候觉得必须要打破,眼界要开 阔,要去争,要去拼命。好了,到今天,老婆也没了,热 炕头也没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一般的老百姓最好的生活,最幸福的生活。当然社会也不能养懒。我们现在很多扶贫是在养懒,而不是在鼓励人勤奋。所以有很多事情, 如果没有全面考虑的话,就会有很多问题。

分寸、尺度是最关键的,不能刻意为之。自然在协调的状态之后,也会出现不协调,然后再慢慢复归协调。所以,人可以作为辅助的力量参与协调,但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不要过度。

这一点,老子讲得很清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还是要“辅”的,但是不要刻意。庄子反对刻意,《庄子》有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刻意》。在《刻意》这篇文 章里,还有其它文章的很多地方,庄子都主张一种不刻意的养生。庄子在《刻意》篇里明确提到,人能做到“不导 引而寿”吗?我如能做到不做导引而长寿,这才是真正的寿,真正的寿也不一定要活到一千岁。“明死生之分,则 寿矣”,我明白了人有生就有死。所以无论短命或长命,

只要是健康安全地死去,就是寿。我们现在很多人为的方式,让人躺在床上三年五年,甚至于十年八年都有啊,一直都有躺在床上,一点生气都没有了,但还有各种的管子让他活着,多受罪。不自然。人的能力确实了得,能够让他不死,可是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最近有一个消息不知道大家看到没有,台湾有个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最近去瑞典安乐死了,他实在受不了了。这是还能活动的一个人,很多躺在床上动不了的人更遭罪。所以 尊重自然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总之,中国的文化就要把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怎么样才能提高?我们要活得潇洒,活得有情趣,而不是干巴巴的,整天就在那做这个事情、做那个事情,一点人生的情趣都没有。琴棋书画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情趣,念个小诗也是,我最近特别感觉到写对联的乐趣,建议大家也试试。大家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能找到乐趣,自得其乐,养护自己,回归到中和,而这一切都要自然而然。大家弹琴不必要求技术有多高,只要是自己凭着自己的真心就好。我经常说传统文化传承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不绝如缕, 轰轰烈烈往往是给别人看的。修养自然的流露,自然就会 感动人、影响人。

文章来源于楼宇烈教授在北大国艺苑古琴班开班式讲话

北大耕读社2019年3月整理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校对:嘉煜

审核:嘉禾

相关阅读

· 中华文明大讲堂 | 德音老师:《中国艺术的精神与人生的艺术》

· 中华文明大讲堂 | 德音老师:《中庸·混沌·涅槃——儒释道认知科学与中医思维》-甘肃中医药大学讲座报道

· 德音老师:《生命之花,医外之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讲座报道

· 楼宇烈教授 | 做中国人(演讲实录)

· 楼宇烈教授 | 科学跟宗教并存,谁取代谁都不可能

· 楼宇烈教授 | 读书与做人

· 楼宇烈教授 | 离开“道”,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 楼宇烈教授 | 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认知

· 楼宇烈教授 | 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 楼宇烈教授 | 中国文化复兴有赖于中医复兴

· 楼宇烈教授 | 从书院传统中寻求教育智慧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