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传承大考,正悄然逼近
最近几年,企业交接班的话题可谓频频登上热搜。
比如,今年年初,碧桂园、以岭药业和森马服饰就纷纷宣布完成了创一代和企二代的权力交接,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不得不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老一辈的企业家们已陆续到了退休年龄,接班正成为众多民企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老一辈企业家的平均年龄多在55-75岁之间,按照60岁退休为界,未来10年,将会有300多万家,也就是近7成的家族企业面临传承大考,代际传承愈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
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家族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家业长青”却也并非易事。麦肯锡的一组统计数据足以说明家族企业传承的风险:
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仅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到第三代者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由此可见,“富不过三代”并不仅仅是一句戏谑。
那么,问题都出在了哪里呢?结合这些年来对企业家群体的观察,我们发现,企业家与子女们在认知理念上的分歧与矛盾,以及企二代们普遍缺少专业性的传承指导是主要因素。
具体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新老一代人之间的认知冲突。
在一些关于接班问题的讨论会中,很多企二代的烦恼和困惑就非常有代表性,如:
“父母总是跟我说要我接班,说了一大堆规划,当我说出不一样的想法时,他们就一定要说服我,听从他们的安排。”
“知道父母不容易,也想帮助他们,但能力和经验也不够,有时候他们把我想得太厉害了,当我做事情跟他们想的不一样时,很多时候得到的更多是指责和怀疑,不是鼓励和信任。”
而面对子女们,很多企业家父母同样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孩子做什么我们都支持,就怕他想不明白要做什么。”
“从来没有跟孩子深入聊过他的未来,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他。”
“做企业非常不容易,怕孩子接又怕他不接。”
必须要承认的是,今天家族企业中的老一辈人,大多是从产业链最低端打拼起来的,靠着“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劲儿,一步步建立基业,赢得了财富和荣耀,成为大浪淘沙中的佼佼者。
但二代们的成长轨迹则完全不同,他们的家庭条件优渥,拥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视野,对新事物也有更大的好奇心和接受力。
所以,无论是生活阅历、思想观念还是价值取向上,两代人之间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让他们之间有了“熟悉的陌生人”之称。
第二,两代人之间的管理理念和风格迥异。
企二代大多成长于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和管理思维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企业经营上,他们更偏向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而老一辈们的经验、阅历和领导力大多来自于商场的实战,像“民本”“和谐”“无为”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和管理思想也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种东西方管理理念上的碰撞与冲突,也使得二代们在接管企业时产生了深深的不适感。
一家著名家族企业的接班人,在回顾与父亲共事的经历时就感慨道:“那就好像是一碗饭里插了两双筷子。”
第三,缺少传承规划,且鲜有专业组织对企二代们进行系统性、长期性的传承指导。
目前来看,很多家族企业依然缺乏对传承的规划,忽视了传承的“可设计性”。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全球家族企业调研-中国报告》显示,国内仍有约80%的家族企业在传承议题上,尚无相应的继任计划。
另一方面,也鲜有组织和机构对企二代等年轻一代企业家做专门的传承指导,告诉他们经营企业该有怎样的志向、能力和情怀。
这些痛点和难点对中国家族企业的顺利传承无疑是巨大的掣肘。
显然,如何培养起企二代的能力和素质,理顺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这既是他们能否成为合格接班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百万家族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二代培养,这几点至关重要
那么,在企二代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有哪些事是必须要做的且要做好的呢?
结合前文提到的传承难题,我们认为,有这样3点值得每一家家族企业认真思考一番:
第一,明确经营企业的目标与使命,培育起大格局与大视野下的家国情怀。
新老一代企业家之所以会存在认知上的冲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两代人在经营企业的目标上没有达成共识,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家企业,这家企业能给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
所以,对于企业的目标和使命,两代人之间必须要有明确的共识,而且这种目标和使命最好是大格局和大视野下形成的。
比如,不陷入个人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泥潭,能够站在全局视野考虑问题,拥有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情感关切、社会担当和精神追求等。
一句话总结,就是企业家要培养起深厚的家国情怀,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当这种家国情怀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时,其个人必然会走向一条正路,企业的发展也会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
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伟大的实践当中,对民族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想来,这也正是那些长寿企业的长青之道,因为它们真的把自己做成了“社会的公器”。
第二,将东西方的管理思想与智慧相结合,探索更为本质的“经营之道”。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允执厥中”,就是要客观、公允、不偏不倚,“执”“中”就是找到中间那个平衡点。
前文中的企二代为什么会用“一碗饭里插了两双筷子”来形容自己与父亲的共事经历,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这个平衡点,西方管理思想影响下的自己与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父辈产生了冲突。
那怎么办呢?答案其实也很清晰,就是要将中西方的思想和智慧融会贯通起来,走上一条符合本土文化的“中国式管理”之路。
不可否认,西方的管理思想比如霍桑实验、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及福特制等等,构建起了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范式。但绵延千年而不绝的中华优秀文化中同样蕴含着治理企业的大哲学和大智慧。
比如二战后,日本企业界就将中华文化中的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借鉴了过去,并运用到了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对其员工进行基础的思想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就曾直言:“我的经营中虽饱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
对企二代们而言,向中华文化取经,在企业经营中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无疑是找到“允执厥中”这个平衡点的关键所在。
第三,全面、系统、长期的进行接班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战相结合。
前文也谈到了,企二代们在谈到接班时,普遍面临的一个烦恼就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无法像父辈一样,把企业做得那么好。
现实层面来看,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从大多数企二代的成长历程来看,基本都是沿着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进入各大商学院进修这样一条路走下来。
这些年的学习中,他们或许会对各种管理理论和商业案例了如指掌,但问题是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放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往往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商场如战场,现实环境总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在企业内部较长时间的实战经历,企二代们确实很难独自承担起一家企业,特别是当遇到风险和挑战时,没有经验的他们更是难以招架。
整体看下来,对企二代而言,这些能力的养成似乎并非易事,但难就没有办法了吗?倒也不是。
未来企业领袖培养,
为什么要选杭湾书院?
在杭湾书院,我们就看到了培养这一系列能力的秘诀所在。
这里,先来了解下杭湾书院。
杭湾书院是由方太集团名誉董事长茅理翔和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共同发起的一所聚焦于“企业未来接班人,为国家培养有道的未来企业领袖”的书院。
它以培养道贯古今,慧通中西的未来企业领袖和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使命,以18-25岁应届毕业生为主的企业接班人为招生对象,依托中西合璧的方太企业经营实践和方太学校企业教育体系,全方位提升企二代们在明心、健身、齐家、治企和爱国利天下五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用茅理翔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杭湾书院是一所富有特殊使命的、创新突破与众不同的、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企业领袖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有道书院。
细细观察下来,你会发现,杭湾书院的确很与众不同。
比如,相较于传统的商学院或者MBA、EMBA课程,杭湾书院更注重的其实是对心性的培养。
因为它相信的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接班人,不仅要具备理论上的知识,也就是对“经营之术”的钻研。还要以“心”为本,开发出心灵的宝藏,立足于中国文化土壤和中国特色去探索更为本质的“经营之道”。
这方面,其开设的明心、健身、齐家、治企和爱国利天下五大课程就很具代表性。
明心,指的是心法,侧重于道的层面。
它既涵盖儒·释·道·兵·易·艺·史·红色文化等中华文化,也包含哲学·历史·心理学·艺术等西方文化。通过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学习,培养起企二代们道贯古今、慧通中西的格局、境界和智慧。
健身、齐家、治企和爱国利天下这四门课程则偏向于术的层面。
其中,“健身”涵盖中医·功法·习劳·体育·武术等;“齐家”涵盖家训·家道人伦·家族治理·家教·婚姻等;“治企”涵盖管理概论·方太文化·财经·投资·科技·商业模式等;“爱国利天下”模块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不难发现,杭湾书院这五大课程其实将“道”与“术”相结合,它不只是在教企二代们怎么做企业,同时也注重健康、家庭和情怀等方面的培养,助力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志存高远、经营有方、爱国爱党的完整的人。
坦白说,这种对于人的全方位的培养,目前来看,是各大商学院以及MBA等课程所不具备的。
前文我们也谈到,在企业的传承上,很多企二代与父辈之间存在东西方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冲突,在企业的目标和愿景上也没有明确的共识。
显然,杭湾书院的这五大课程就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和难点。
例如,“明心”课程,通过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的学习,能够帮助企二代们更容易找到“允执厥中”这个平衡点,走上一条中西合璧的中国特色家族治理和企业管理之路。
“爱国利天下”课程强调企业家要与党、与国家、与民族、与世界建立链接,开阔视野和胸怀,提升格局和境界,这也有助于企二代们构建起大格局与大视野,为企业定下长远的目标和使命。
另一方面,教学方式上,杭湾书院也很不同于常规。
杭湾书院以明心重道、中西合璧、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为特色,注重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方式来整合教育企业家所需要的师资、企业实践等能力培养所需的各类资源。
比如,杭湾书院会结合学生当前的能力、兴趣,制定个性化的领导项目,以企业现存的问题为案例,从辅导诊断和变革实操的角度进行授课,更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成长,提升对企业的驾驭能力。
此外,方太知行合一的治企理念在杭湾书院也得到了深度落地。
杭湾书院采取的是“企业家+学者”的双导师制,学生们既能汲取学者的理论知识,也能感受到来自商业一线的企业家们的实战经验,真正做到了在企业经营上的知行合一。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点是,杭湾书院采用的是3年脱产制学习,且实践性教学占到了整体学习时间70%的比例。
3年的脱产学习中,学生们将进行3次以上的国际研学,至少走进6家标杆企业和8家标杆家族,并亲身参与到25个以上的项目实践当中,做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
前文中,为什么很多企二代会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胜任企业的接班人?一个核心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企业内部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也没有亲力亲为的去操刀过一些项目。
显然,杭湾书院这种实践性教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企二代们实践能力的欠缺,让他们对企业的经营以及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有了更全面深刻的感知。
在这种独具特色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下,杭湾书院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我们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5个方面:
1. 精准聚焦创企二代
牢牢抓住了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如何培养接班人这一痛点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为未来企业接班人定制化开发学习产品,助力家族企业的平稳传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2. 方太企业实践场景
依托方太中西合璧的百亿企业实战平台,让企二代们有了深入走进企业,亲自操刀项目的机会和经验,做到知行合一。未来在接管企业时,他们会有更多的自信,遇到难题和挑战时,这些实践经验也会给他们带来诸多启发。
3. 家国情怀世界眼光
杭湾书院的“爱国利天下”课程,能够培育企二代们强烈的家国情怀,助力他们树立更高更远的目标和志向,对国家和民族怀有一份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这种家国情怀既是中国企业迈向伟大的必经之路,也是各家族企业走向长青的必然选择。
4. 中西合璧全面成长
明心、健身、齐家、治企、爱国利天下的课程体系助力企二代们全方位提升能力和素质,最终成为道贯古今,慧通中西的未来企业领袖和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
5. 定位尖端培育大才
只针对未来企业领袖这一人群进行培养,免去了不必要的课程,节省了企二代们的时间。此外,杭湾书院每年只开设一个班,每班不超过30人,只挑选具有成为未来商业领袖特质的拔尖人才入学。
这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也是外界较为疑惑的一个点,就是杭湾书院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与众不同的形式来对企二代进行培养?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纳为2个字——心性。
杭湾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杨朝明老师就从文化与管理的关系上对心性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读:
“文化和管理其实是一回事,我们之所以要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文化人,让大家去理解管理规则,从而把规则放在自己的心上,如果心中没有规则,规则是一纸空文。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制定法律很容易,但很难制定一部法律让所有的法律得到执行,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我们的礼乐制度实际上靠人来遵守的,我们学了一些术,但如果不能以道御术,这个术将会执行起来非常有难度。”
杭湾书院专家委员会专家、传统管理思想企业实践专家、明德书院创办人李显峰老师也谈到:
“未来的商业领袖,如果想影响整个社会,必须道贯古今、慧通中西,可以说这八个字是目标也是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的商业人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时,才有可能对整个社会形成很好的影响。
方太一直主张伟大的企业导人向善,今天中国需要更多这样导人向善企业家,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大量的就业者是在企业当中,如果企业家有这样的意识、这样的高度,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起来。”
茅理翔老先生也直言,未来的企业领袖必须要做好素养、能力和精神的准备,如此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正所谓“最大的宝藏是心灵,最大的规律是因果,最大的能量是立志。”
杭湾书院这一独特的培养模式,其目的正是要将企二代们的心性开发出来,让他们明心见性,立志成为商界精英和行业栋梁。再结合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之术,掌握经营企业的视角和能力,最终成为有道的未来企业领袖。
可以说,杭湾书院的诞生,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以及二代的培养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
结语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也是家族企业蓬勃成长的历史。
老一代企业家筚路蓝缕、胼手胝足,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已经开始或准备开始两代人之间的传承接班。从大的视角来看,这一传承能否平稳顺利,关乎到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今,在杭湾书院的助力下,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企业家将不负众望,成长为优秀的接班人,并作为一个崭新的社会群体,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赢得喝彩。
安德鲁·卡内基曾说:“那些从经济繁荣中获益最多的人,有义务用他们的财富和才华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回顾方太的传承,其无疑是中国数以百万计家族企业中一个难得的标杆。
上世纪末,茅理翔决定将儿子茅忠群叫回来接班,延续家族事业的生命力。随后父子俩“约法三章”,走上了一条“创业式传承”之路。
此后,方太开辟了吸油烟机赛道,并一路杀出重围,登上中国高端厨电行业金字塔尖,方太也成为顺利实现传承与转型的民营企业范本。
今天,茅忠群和茅理翔以自身经历为样本,聚焦研究和输出民企接班的经验,并创办杭湾学院,致力于帮助千百万家庭实现百年传承的梦想,并助力企二代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未来商业领袖。
从这个角度来看,茅忠群和茅理翔父子,也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发展尽了自己的本分与努力。
透过杭湾书院样本,我们完全有信心用更长的历史尺度和时代要求,去观察和期待中国的家族企业。
杭湾书院·未来企业领袖班
由方太集团名誉董事长茅理翔先生和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先生共同发起成立杭湾书院,依托中西合璧的方太企业经营实践和方太企业教育体系,精准面向18-25岁大学应届毕业生为的未来企业接班人;构建明心、健身、齐家、治企、爱国利天下五大教学主题,旨在培养年轻一代企业家成为利国利民的大才。
文章转载自正和岛
允中企业学园发布
排版:嘉灵
审核: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