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嘉幸教授 | 创造你的音乐生活

【引言】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音乐生活,变成了仅属于音乐人的事,和我们老百姓越来越远?对音乐家来说,为音乐而人生是伟大的;但我要说,无论是音乐家还是普通人,为人生而音乐,更伟大,也更符合音乐的品格。

如果我们说音乐是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和阳光,可能有点过,但是如果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想大家都会同意。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如果把音乐去掉,你试试,它还有那种感人的力量吗?但是有一个问题,当每天音乐向我们普通人扑面而来的时候,很多人脑子里面就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音乐是属于我的吗?我可以拥有自己的音乐吗?我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也就是在音乐世界和普通人之间,如何搭起一座桥梁。

我是在音乐学院工作,但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拥有自己的音乐生活。我爸妈也是音乐老师,每当我听到我父母和他们的学生们,一起唱歌弹琴的时候,我就会充满一种幻想,在我的幻想当中,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这种万事万物就连在了一起。我爸常说这样一句话:音乐是诗中的歌,歌中的琴。所以我自然也就学了音乐。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上山下乡,1969年我上山下乡,没有钢琴,啥都没有,我自己就用了一年的工资,就25块钱买了一把二胡。当地农民不理解说:你干嘛不去买肉呢,你买二胡干嘛?但是我就这么买了。后来我又养了两头猪,买了一架手风琴,然后每次下工从田里回来,我往炉灶里面放一把火,我就开始练琴。渐渐地远近就有点名气了,知识青年们每当节假日就带着肉,带着好吃的,来听我拉琴。你看那个时候我瘦的,我在这张照片后面写了“黑人之歌”就是再黑我也要弹琴。

没有办法想象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音乐我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如果没有音乐,我不可能成为我们老三届,包含初中和高中的1560多人当中,唯一一个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我爸很高兴,他说我是我们家兄弟姐妹里,学音乐的“长跑冠军”。所以我说音乐真的是我的诗和远方。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音乐生活?说老实话,一开始我没想得太清楚,但也许因为我有一个普通人的音乐情节,当时我的导师李西安教授,他是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他开创新专业,让我来论证音乐教育专业,我写下这样一段话:艺术不再是一个少数艺术家承担,用于表明一个社会有艺术的艺术,而是直接使全体国民成其为主体的艺术。说白了,每一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音乐生活,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其实我真正为普通人写的第一本书叫《走进音乐》。源于我当时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现象,我上课的时候大家很注意听,可是我一放音乐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讲话。我想我有什么办法引导他们听音乐,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就把音乐从一个作品当中,截出一个片段来,然后放给大家听。我说:“你来判断一下这段音乐,在这个曲子的什么地方?”

我做一个小演示,我们来听一下,这是大家很熟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听完一段,我要问你,这段音乐是在这个曲子的主题出现的第几次,那就考你了。比如第一次是小提琴独奏,竖琴伴奏;第二次它低了个八度;第三次是乐队演奏,高音小提琴独奏。如果你没有注意听,你根本就分辨不出来,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后来有一个同学就跑来找我,说:“老师,我受不了,你让我听这音乐,我白天是它,晚上做梦是它,醒来还是它。”我说:“ 你有福啦,据说咱们著名的作曲家朱践耳先生,他年轻的时候得了一场病,住了好几个月的医院,在医院也干不了别的,他就听音乐,听着听着,突然间就开窍了,脑子里面音乐不断地涌现出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当然后来赵沨先生,在我的书上他用伯恩斯坦的话,有人问伯恩斯坦是怎么欣赏音乐的,他回答说:“听,反复地听。”赵沨先生说我再加上一句:“用心地听。”

其实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为什么音乐要从听开始?我就问大家,小孩学说话,他是读书,认字,学说话?还是听,学说话?当然是听来的。他还不会识字,他就会说话了,是吧!所以这是第一个规律,用心地听。入乐有心,第一点学会聆听。

当然音乐不能只是机械地聆听,有一次我听一个小学老师上课,他讲音乐欣赏,讲了一大堆,学生坐在那呆若木鸡。我说:你要让他们动起来,孩子最喜欢动的,像斯特拉文斯基说的:对孩子来讲,没有动作的音乐是不可理解的。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里一个小孩。

当然,音乐的体验不仅仅是动,音乐还有包含人的情感,这也是要体验的。音乐的情感传递也是来自人的本能,它让失恋者痛哭,让宣誓者庄严,让商店嘈杂,让悬念片惊险,让军人威武雄壮,让舞者仪态翩翩,让年轻人堕入情网,让消费者上当受骗,需要讲道理吗?不需要,因为音乐是直接直击我们的本能的。

当然了,有听这个体验还不够,有一次我到内蒙开会,开完会以后,主办方就带我们参加鄂尔多斯的婚礼,参加各种活动,我忽然感觉到这个跟我小的时候听的一些蒙古的歌《敖包相会》,《牧歌》 好像很不一样,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当时在那儿我又喜欢上几首歌曲《草原恋 》,《雕花的马鞍》,还有我的一个学生写的《蓝色的蒙古高原》。我这个学生大家可能知道,他叫斯琴朝克图,他比较有名的是《我和草原有个约会》,也是因为他的长调把我引到草原去的。我就在想,假定我是牧区里长大,如果我还经受过草原的暴风雨,那我的感觉是不是又会有不一样?第二年我又特地到呼和浩特,开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当时我就提出来一个概念: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因为这是孩子的母语。

所以我觉得入乐有心体现在学会聆听,学会体验,学会感悟。

如果我问在座的各位,是不是都有过被音乐打动的那一刻,我觉得可能都会有。但是你有没有把这些音乐,收集起来的这种习惯?对我来讲,我也是在我教学当中发现的,当时我在一个中学当音乐老师,我们有一位英语老师,他可以如数家珍的聊音乐,因为他收藏了好多好多音乐,我觉得我自愧不如。我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我怎么不会这么做呢?回到刚才那个主题,不会自己收集音乐,其实是人生一大缺憾。

音乐这个东西非常奇妙,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以后,就下意识地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你们看,如果说你听原来很熟悉一首歌,好多年没听到,突然听到,你会觉得非常震撼,所以音乐和其他的艺术有点不同,它绝对不会喜新厌旧。当然你可能听一段时间,听烦了,可以放一放,再过一段时间再来听。

为什么现在很多上年纪的人喜欢怀旧歌曲,那些歌曲勾起他多少回忆,那些歌曲对他们来讲就是历久弥新的。当然了,我把这个叫做建立音乐相册,不仅可以聆听过去,陪伴时光,最重要一点,还可以成为你创造你音乐生活的资本。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场合都需要音乐,怎么办,音乐从哪里来呢?从你的收藏来。有人说看电影,这部电影的音乐这么感动,为什么我就不会呢?每个人都会,现在我们新媒体这么发达,不管是婚礼、生日、班会,甚至你读书、做作业、洗澡、跑步,到处都有用得到音乐的地方,你有没有用心。

我的一个学生,这是我带他们到意大利去开会,回来以后他们汇报,这个学生现在在北京教育学院,叫张烁,他就非常有心。

你看前面开始一到罗马,他就用了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的《漫步》来配乐;这个时候会议开始了,他就用了施万春的《青春》激情四射;要告别了,他就用了李戈《黄河之恋》之《夕阳西下》。

你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感动过我们的那一刻的音乐收藏起来,我们大家都会用手机拍录像,拍照片,你自己就可以配属于自己的影片。当然了,给生活配乐其实是年轻人的强项,因为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但是我想,像我这个老头作为移民,其实也是可以学会的。所以用乐有道要学会配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接下来我要说的评乐敢言。很多人说,我不是音乐评论家,我怎么可以评乐呢?其实音乐不仅可以听、可以唱、可以奏、还可以说,将自己聆听音乐时内心的感动说出来,是评乐最宝贵的方面。只要发自内心,评乐就给我们和众人的生活,增加无限的乐趣,与唱乐、奏乐、构成美妙的交响。所以评乐敢言,敢于说出打动你内心的话。

当然最后还是作乐敢行。作乐,顾名思义就是唱、演奏、编创自己的音乐。

其实古人说:言之不足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很多少数民族都保留着这样的本能,可惜在我们汉民族就给丢了。在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的表达情感的场景,比如说男女朋友谈恋爱, 父母的生日,学校的班会,我们都可以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当然我们可以用现有的音乐,我们怎么不能用自创自导的演出呢?

我想起在中小学当老师的时候,我那时候很敢干,除了自己自学小提琴、学手风琴、学二胡,在学校开展活动都得你自己教,大提琴也教、板胡也教、三弦也有,很热闹很高兴。看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我带了一个小提琴乐队齐奏,这些小孩学了音乐以后,都成为她一生最大的爱好。四十年过去了,其中一位最后当了数学(实为物理)教授,但是退休以后她就干一件事儿,拉小提琴,制作自己的视频,配上自己的生活照片。她发给我问:老师,老师,我拉的好吗?我说:非常好,这是属于你自己的音乐。

再有一次我去云南开会,有个小孩,我记得是布依族的小孩,带我们去游玩。休息时也给我们唱了一通,问他:这是谁作曲的?他愣了,他说:我做的,我唱的歌,怎么了?把我们全问傻了。我们在脑子里面认为,创作曲子都是作曲家的事情,可是对他这个布依族的小孩来讲,就跟说话一样。所以说“作乐”敢行。

当然了,创造你的音乐生活,在我刚才讲起来不难,只需要具备有入乐之心,用乐之道,评乐之言,作乐之行,音乐定会让你的生活栩栩生辉,因为音乐确实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

我们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啥意思,不是说把那些字背下来,而是那种想象力。比如苏东坡的一辈子都在遭难,但是一个人孤单坐在那山脚底下“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你写得出来吗?我想如果你没有熟读诗歌诗词三百首,你没有这种境界。一样,熟听音乐三百部,我说的,不会作曲也会哼。这样的音乐融入到你的血液以后,它就成为你一种力量,就极大地丰富着你的生存韧性。

还有一句话,英加尔登说的:人类许多伟大的情感,只有在艺术作品当中才能感受到。所以为什么叫做诗和远方,因为所有艺术,不管是音乐、绘画、戏剧、电影、小说,都是包含人类丰富的情感,需要用我们自己的生活去跟它相碰,这不是退却,不是软弱,而是勇敢地面对。

所以唯乐不可为伪,音乐不会欺骗你,当你在音乐中升腾起超然和伟大时,那首先属于你自己,你体验到的是你自己的伟大和超然。

文章来源于网络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嘉灵

编校审核责任人: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