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的修书工作,《永乐大典》是一部绕不开的旷世宏编。举全国之力修撰,一时间“天下文艺之英才,济济乎咸集于京师”,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这样规模的文化整理工程,放眼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观广韵玉篇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择不广,记载大略。尔等其如朕志,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六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皇明大政纪》)
上自先秦、下讫明初的时间跨度,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及各种技术等应收尽收,无所不包,《大典》堪称“典籍渊薮”“佚书宝库”,以至后人把分散各卷的文字汇总,辑录了大量后来已经失传的秘籍史料。仅对收录文献甚少修改这一点,就可为典籍的填补、校正,乃至为中国文化重建工作提供难以想象的参照与凭据。然自问世以来的五六百年间,《大典》屡遭劫难,原书下落不明,副本星散飘零,煌煌巨著十不存一,令人痛心遗憾。
单从古籍编辑整理的角度来说,独特的体例与方法论创新,为《大典》注入了灵魂,使得它面对当时存世的历朝历代的大量文献内容可以智慧地、系统地、全面地收录,上千人的工作统合有条不紊,再加上倡修者的气派与眼光,这部“大一统”之制作呈现巨大价值。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一项浩大的文化整理工程几乎不可能重现,但是方法论的创新永不过时,智慧的工作方式让文化传续与传播更有价值。
“古籍阅读是小众的、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除了《大典》本身的价值,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对后世修书人和文化工作者的励志和典范作用,也是让《大典》活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方式。在“一本书、一个人、一个传奇故事”的创作架构下,《典籍里的中国·永乐大典》文化综艺节目以布衣都总裁陈济为主线,将其立志、悟道、修书的一生与《大典》成书、历劫重光的命运陈陈铺来。
△ 图源:《典籍里的中国》
《大典》修纂,数千人历时五年,其中用心深切、居功甚伟者不乏人物,节目以陈济为切入进行挖掘、转化、关联,角度不可不谓独特,既肯定这样一个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的贡献,也同时兼顾其作为一个符号承载文化史上无数修书人形象缩影的作用,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历史的厚重感、文明传续的使命感、精品传世的责任感扑面而来,在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给人以感动和震撼。虽少有以编辑之工载入史册者,但他们为中华民族整理、保存、流传思想、学术、文化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
正如剧中所言,“世上的人做学问,多为考科举、做大官,可是修书劳神费力,与富贵无缘”,陈济恩师谢应芳毕生藏书、治学、等待修书的机会,于人间功名富贵无求,也只是在耄耋之年等来陈济托付未竟之志。世人眼中的成败,多于个体生命短暂的时间里界定,但也不乏像陈济恩师一样将个人价值完全融入使命与责任,将理想置于历史的洪流洗炼、沉淀的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等到因缘会聚,不论在什么样的时空下面实现,都有“我”的精神信念投注其中。
相关阅读:允中礼贤 | 期待与久别的你重逢,共同创造新天地!
我国古代的文献编辑工作多为史官或学者担任,往往是编、著、校合为一体,虽有官方和民间编辑活动同时进行,但限于历史条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专职编辑,古时的编辑事业并不发达。明初修纂《大典》之时,遍搜当时存世典籍不过七八千种,可以想见,在文化史上留下文献资料者很少。当然,《大典》这样集大成的类书,由国家主持修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民间力量无法企及的,但是世事变幻无常,文献著述多从有益当时政事的角度策划、组织,加上历代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不相同,官办的大规模的藏书、修书活动并不常有。民间读书人不仅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集合起来,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之时亦是修书、传书的持续而稳定的力量。像陈济恩师一样隐逸民间的饱学之士前赴后继,在世间保留下延绵不绝的千年文脉传承的理想星火,或许这才是文化史上的常态吧。
每一个时代的文明种子保存、弘扬都会面临新的命题,而“返本归根、正本清源”历来都是求学问道者的文化理想。允中古籍整理工作所追求的,正是将最能代表中华文明道统的儒释道医艺的文本,恢复其真实原貌,超越历史与时代的局限,摒除偏颇、拾漏补缺,希冀为后世留下正知正见的文明种子,亦在当下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相关阅读:允中礼贤 | 期待与久别的你重逢,共同创造新天地!
“这世间的书就像星星一样多,它们各成体系,如何融为一体?”
陈济在修书理念上的一次次突破,离不了不断寻找规律的深入。
萧萧风起。
李太白云: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杜工部云: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萧萧”何解?答以关联。
水浸月不湿,月照水不干,有人湖上坐,夜夜共清寒。(甘泳《湖上二首》之二)
世间万事万物皆蕴藏大道,相互关联,相互映照。
“用字以系事,以字来明理,凡说得出、读得出、写得出,以字就能汇聚。”
节目巧思,将陈济修书方法论成型的关键节点铺陈在剧情中,用充满禅意的诗句、台词表达、视觉传达,层层递进,将中国文化的妙谛化入其中。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越是接近大道源头的文字,对整理者智慧和学养要求越高,更要有真修实证、境界突破,真正做到文字与境界相印证,非一般训诂、考据功夫所能驾驭。从辞章义理和心法实证两个方面下功夫是我们提出的独特的方法论。
相关阅读:允中礼贤 | 期待与久别的你重逢,共同创造新天地!
如果说,“凡有咨问,援据精详,洞究始末,博而有要”,是读书人陈济的思辨与学问修养。
如果说,“包括乾坤,贯通古今,本末精粗,粲然备列”,是修书人陈济的一生志向与追求。
如果说,呈书在即,临危补册,是都总裁陈济的责任与担当。
那么,为“师”字册注入大道,使之成为典范,无愧先贤无愧典籍无愧千秋万代,则是文脉传承的使命与信念。
《永乐大典》“师”字册部分条目
一字师
【随隐漫录】“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李泰伯易“德”为“风”。
一世师
【太平御览】李元冲,一世之师也。见其貌者,肃如也,观其行者,穆如也。
【宋王安石临川集】《祭范颍州文》: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百世师
【孟子】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赵善璙自警编】《书濂溪书堂》:上继去圣,下开来哲,昭然如日月之明,亦足以见百世之师。
万世师
【元史】加封孔子碑,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以圣贤为师
【名臣言行录】蔡沉年仅三十,即屏去举子业,一以圣贤为师。平居仰观俯察,默坐终晷,瞭然有见于天地之心,万物之情。反求诸躬,众理具备,信前圣之言不予欺也。
以心为师
【关尹子】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奡;善心者,师心不师圣。
【魏书】《徐遵明传》: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师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
【元程雪楼集】《慧敏公神道碑》:上问:“汝何所习?”对曰:“臣以心为师。”
万物为师
【太平御览】《符子》曰:玄真子谓由有子曰:“子有师乎?”由有子曰:“吾将以万物为师矣。”
道德为师
【文选】杨雄《羽猎赋》:历五帝之廖廓,陟三皇之登闳;建道德以为师,友仁义以为朋。
“修一条连接智慧,直抵大道的门径”,“两脚书橱”装的又岂只是知识?
“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是《永乐大典》的精髓,也是修书人的格局与智慧。
为后世留下圣贤文明的种子,是一份千古事业,这份事业的成长一定离不了每一个深入其中的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随着悟性增长,心性越来越纯熟,见地越来越深刻,境界越来越妙,编辑功夫自然越来越纯熟。同样地,连接智慧根脉,在文化、思想、学术的耕耘与做人做事的历练中实现个人的成长突破也是我们的愿望。
应聘方式
简历发送邮箱:yun_zhong@aliyun.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职位+姓名)
允中人事部微信:yzhr02962319371
收到简历后,我们会对合适的候选人进行电话及视频面试,请耐心等待。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希望每一个加入允中编辑事业的人,带着成为文明种子的决心扎根,我们以使命相交,以精诚精纯之心共铸传世精品。
《典籍里的中国·永乐大典》精彩片段
允中文教院编辑部发布
版权属于允中文教院
撰稿编辑:嘉煜
校对:无极
审核:嘉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