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大讲堂 | 德音老师:《中国艺术的精神与人生的艺术》

开场白:中国文化传承和青年人自修的路径

上午好,同学们!很高兴再次来到河海大学,我记得去年过来的时候讲了一个关于元典的主题,好像是《大学》。这一次老师同学们希望能够多讲一点乐教。

在从事国学教育将近20年的历程当中,我们会发现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的断层接续,有了很多的进展,但是,比起我们所希望的那个真正的文明灿烂繁荣的境界,还有很多距离。今天的国学热大多时候可能是一种表象,在实际的内里的层面要做的事还太多,人物还是非常少。所以呢,我们也希望每一位年轻的精英知识分子,在座的同学们,能够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种子,从我做起,去践行它,去体悟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整个的中国文化这个大范围当中,同学们会觉得很多东西都属于国学,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内核?比如说,我们走过全国几十所大学,看到不少国学类社团,发现同学们热衷的大多是汉服,古琴,书法,还有射艺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这些都非常好。但是,在根本的意义上而言,无论是对个人,对社会,还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文化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做人做事,明心体道”上来这是一定的。

我们生在天地间,在社会当中,如果连为人处事的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的话,会很成问题的。整个的教育无论是东方、西方、古代、现代,都是以人格教育为先,生活教育为根本的,这不仅仅是允中教育的主旨,它是所有教育的根本——人格教育为先,生活教育为本。 

我们今天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路上来考试占了很多的时间,不是说考试不重要,而是说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它确实在人格教育和生活教育当上有缺失。 

四大主骨架——以道统艺,由艺臻道

允中教育四大主骨架,第一个就是乐教,今天主要是讲中国的艺术精神,包含了乐教,第二个是明典,第三个是医道,第四个是修身。为什么是这四大主骨架,因为它们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操练,更重要的是,会带来人生境界的真正突破。

作为今天开篇的主旨,送给大家八个字:“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这八个字也是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楼老对允中教育的一个寄语。“以道统艺,由艺臻道”,什么意思呢?无论大家学习的是哪个方向,书法也好,古琴也好,武术也好,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去明白这一切当中那个相通的东西。

我也想告诉大家一点心得: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进程当中,如果你没有找到内在的相通,可能几辈子也学不完,学不到。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那到底什么是“一以贯之”的真正根本?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也就是说万象纷纭,这个世界无论是多么复杂,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体悟中国文化。

所以大家会发现,允中教育的四大主骨架,为什么是乐教、医道、明典呢,而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事情。就是因为在四大主骨架这几件事当中,最能够体现实证的精神,在实证中,在体验中不断地突破小我,突破境界,“以道统艺,由艺臻道”,也就是无论学习什么,我们要记得内在的这个规律。

让人身心受用的艺术

那今天上午,想跟大家讲一讲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些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很宏大,艺术包含的门类很多,中国的艺术精神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浓缩概括的,但这里面确确实实是有一些规律和特质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西方的艺术精神是不一样的,而无论它是怎样的一种特质,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自己身心受用。能够不断地去有更深的领悟和在生活当中运用。大家想过吗?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西方的艺术精神有哪些是相同的?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哪些是不同的?

八音和鸣

拿音乐来讲,大家会发现西方音乐(欧洲音乐)里,交响乐应该算是最重要的代表了,那么中国音乐里面有交响乐吗?有些同学在摇头,有些同学说不知道。中国音乐,不能说没有交响乐,中国式交响音乐,我们用一个词叫“八音和鸣”,八音——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种材质的乐器,八个类型,共同来演奏乐曲,它的形态、特质和欧洲音乐完全不一样,上古时代比较流行,随着雅乐的衰落而失传很多,远离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通过内心的探索与大自然去沟通

我们现在所听到看到的中国音乐,更多的是独奏和小型的合奏作品,我们很难用“八音”式的交响来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为什么西方的音乐强调和声,强调织体,而中国的音乐崇尚独奏?因为在中国的艺术精神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人通过内心的探索与大自然去沟通,也就是与大道去沟通。而欧洲的艺术呢,跟基督教的渊源非常深,赞美上帝曾经是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功能和主题,用艺术来赞美上帝,实现人和神的沟通。但是中国的艺术更多是来自于人通过内心的探索与天地、大道的沟通。所以,创作的过程,演绎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探索内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外显的过程。也就是说艺术首先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体道,这是中国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所以呢,大家如果听过真正的这种国乐大家的演奏的话,一张琴,或者一个琵琶,一支笛箫,一个笙等等,一件这样的乐器,它的震撼力似乎抵得上一个交响乐队。在“国乐大家高校行”——也是咱们主办的一个活动——走过的20多所大学,基本上每一场,同学们都非常地感动和赞叹,而且呢,很多同学给我递小纸条说:“老师,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从小到大,学校里面从来没有接触过?”

这些年也许会好一些,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但是呢,我们觉得事实上整个的国民基础教育,中国文化的内容依然是太薄弱了。比如我们中国音乐的宝库浩如烟海,精英知识分子还有广泛的大众层面大多是不太知道的。这个很可惜,所以需要大家一起来做更多的工作。这是第一点,就是通过探索内心来与大自然沟通。

超然物外

第二点,中国艺术的精神里面有非常非常关键的四个字,叫做超然物外,为什么是这四个字?大家可能会觉得不解,因为中国文化的整个的观念是超越感官、返归心灵的沉静安详。大家想想看,我们的感官有多少种?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嘴巴,味觉;身体,触觉;还有一个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感官。

但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通过沉静而专注的体验,让我们把感官全部向内,而不是向外。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比如说这个书法家他在专注地写字的过程当中,也比如说你在专注地练琴的过程当中,还比如说你今天就是在做一个手工活——打一个中国结或者做一个剪纸等等,只要是心真正静下来了,那么此刻我们的感官是向内的,因为你专注在你内心的这个本意的呈现上,对吧?你要画出一幅好的画,写出一个好的字,它都是内心的一个境界的流露。专注在这个上面的时候,外在的一切就淡然了。所以,中国的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追求、功能,就是让人超然于万事万物,这是我们讲的艺术的超越精神,还有一个词叫“物外烟霞”,这个就更美了,那是另外一层境界,蛮有仙气的。像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人在一个专注的状态当中,人在一个对艺术的探索过程当中,可以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很多琐事慢慢地变得淡然、超然。

乐教复兴的首要任务——培养有超越精神并且身心和畅的人

所以我们也经常说,如果今天来做音乐教育的话,也就是乐教的现代复兴,我们第一个重要的任务恐怕不是培养职业的艺术家、音乐家,是什么呢?是培养一个个有超越精神并且身心和畅的人这是最主要的目的。他如果不能超然物外,他肯定会被很多事情绑住。像大家现在在学校里面学习,条件非常好,那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负担压力,一旦你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家庭有事业了,就要承担很多的责任,有很多的事情压在肩上,可能你就会面临很大的所谓的现实的压力。但是,艺术会让人怎么样呢?就是无论在多么大的困难面前,都变得超然和淡然。这一点,我觉得现代人是非常非常需要的。

比如,在座的同学理科生居多,那么我们在这个项目、工程压力非常大,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强度很大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能让自己放松,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对不对?还有,工作当中不太顺心,缺乏灵感,迟迟不能够突破等等,在这些时候,如果能够有一个让你自得其乐和放松一下的雅好,是不是非常棒啊?所以爱因斯坦也说,我的灵感大多来自于小提琴。所以,人文素养不是文科生和艺术生的专利,而是我们所有的尤其是理工农医各个专业的同学们都应该具有的!中国文化,它不是说哪一个门类叫做艺术,而是门门道道都充满艺术感,整个的中国文化是充满诗意和灵性的,深深地具有艺术特质的。

建设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的世外桃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学习国学,学习中国文化,就应该让自己的生活首先是放松自在的,不管这个节奏多快,任务有多重,都能够在一种放松自得的状态当中去处理事情。这种心境的超然是艺术带给我们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养料。那这种能力怎么来训练它、培养它,进而能够越来越有一种就是所谓真功夫上身的感觉,怎么能够做到呢?因为在座的同学当中从小专门修习艺术的同学还不算很多,这种情况下从哪里入手呢?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从你眼前最不花时间,最节约精神,最省事的这个方面来入手,比如说聆听音乐,只要有一个耳机、一个手机,然后需要你手机里装的是好音乐——优美而有内涵能让人身心和畅、有精神、有启发这样的音乐,那每天可以不占什么时间就完成了。比如走在校园的路上,或者在餐厅吃饭,或者在图书馆里写作业等等,就是很多的片段时间全部可以用起来。还有一个建议,不算太长,比较短的这种古诗文,每天一首或者一段;比如说《大学》《中庸》《论语》《千字文》等等,每天你至少读一小段,然后在这个读的过程当中把它背下来,背下来的好处是你走在路上不用拿书本也可以去回味它。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心灵世界,一个精神世界。无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喧嚣,我们内心始终可以保持一种超然的静谧。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有一个静静的状态,和自己在一起,这种状态可以让你在考试之前不紧张,可以让你在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的时候,保持淡定,是不是?我觉得这在大家的生活当中是非常非常有用的。

如果我们总是心向外跑,碰到一点事情就急躁,碰到一点事情就生气,碰到一点事情就郁闷,那这个人生你是郁闷不过来的,因为更多的郁闷在后面,是不是这样?所以呢,我们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够学会一辈子受用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你比如说在校园里面,如果一个同学跟我说:“老师,我就是想学古琴,可是宿舍里没有地方,活动中心一个星期只能去一次,时间也不够,这个琴比较大,我不好随身带,那是不是在校期间就不能学琴了?”那我告诉大家,不是这样,因为林友仁先生教琴之前就告诉我,学琴之前先要听琴三年;假如你没有琴,那么可以先心练,不是手练。还有一位古琴家姚公白先生,他跟我谈到过,在文革的时候不敢把琴拿出来弹,破四旧嘛,然后,又不愿耽误练琴,他怎么办呢?就这样的桌子上面绷七根线,每天在这个七根线上面练,哪怕没有声音,心里却有音乐。大家发现没有,哪怕是没有声音的,可是他心里却有音乐。而哪怕你现在手边没有琴,可是你心里依然可以有音乐。这是一个内心的世界,这是一个精神的世界。

所以,我想说,非常非常希望同学们在对中国艺术的学习、欣赏、体悟的过程当中,来找到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心里的世外桃源。

唯君子为能知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选择的艺术素材也非常重要。比如说同样是听音乐,如果今天一个同学拿起这个手机听的就是……我不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歌,打比方说他拿起手机听的音乐是什么《爱情三十六计》《死了都要爱》《嘻唰唰》《小苹果》,诸如此类,那你觉得他是在建构一个心中的世外桃源吗?风马牛不相及,是不是?所以,大家会发现,无论是什么门类的艺术,它只是一个载体,最要紧的事情是它到底承载的是什么?那么同样是音乐,中国人对音乐的认知可不是仅仅有音高、有旋律、有节奏的乐曲就叫做音乐,不是这样的。

中国人对音乐的认知,自古以来都是有三个层次:声、音和乐。“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礼记·乐记》)

什么意思呢?振动发出声波,这叫做声。音是什么呢?音就是构成乐曲的这个元素,音准要准,音色要符合乐曲的表达。有音准,有音色,这个才叫音。如果只知道声,不知道音,《乐记》认为这是“禽兽是也”,就是跟动物没什么两样。那“知音而不知乐”呢,“众庶是也”,就是平民老百姓,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人。过去的时代,大家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教育,受教育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权贵阶层基本上掌握着教育的核心资源,老百姓是没有的,老百姓受教育的方式更多是在手艺的传承中,师傅对弟子人品、技艺的教导,是在一个谋生手段上面,更多的是在这个层面,而这种超越性的东西更多地是在权贵阶层。而不像我们现在全民大众都可以来领受最好的东西,而且信息非常发达,资讯非常发达,你想得到的任何东西,网络上基本上都有,只要你会鉴别。那么为什么“唯君子为能知乐”?因为一定要有内心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懂得“乐”的内涵,那乐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乐道与政道相通,“而治道备矣”。所以呢,大家如果去读《礼记·乐记》这样的书就会发现,中华文化叫做礼乐文明,真的是有非常非常深厚的内涵在里面。

礼乐刑政,四达则王道备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刑”是我们的法制体系,“政”是我们的政治体制,今天这两块都还有,可是这个礼乐的板块确实是缺失了太多。“礼”,大家还能看见一些,比如说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还有接待外宾等都有一些礼仪,我们军乐队、仪仗队等等都还有一些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还有一些传统的留下来的礼数,大家心里有这个精神。但是,大套的东西基本上是很难看得见。而“乐”,我们觉得,乐教的断层几乎可以说是一两千年,就是“乐”本来不是仅仅有娱乐的功能,就像我们刚刚讲的艺术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它可以让人放松,可以让人身心怡然自得,但它的主要的功能却并不是娱乐,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更主要的功能是让我们通过体悟它,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这个乐道与治道相通,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个体生命与社会有机体同构。

好的音乐,它不仅仅让我们身心和畅,也会让这个世界有一种和畅的气息。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这个移风易俗的东西是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类里面当然也有一些好的,但是呢,我们觉得它的主体是机器的节奏,不是大自然的气息;还有呢?它更多的是一种沉溺而沉溺的情绪,而不是一种超然而安详的情绪。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我们在手机里面装上20首中国古典音乐。给咱们社团都有赠送《国乐启蒙》,《国乐启蒙》是我在2000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编辑的一套中国古典音乐的合集,大家可以在里面挑选20首音乐,先不是全部,放在手机里面,然后让自己来做一个对照组。

坚持一个月不听流行歌,全部给它换成国乐,一个月不是很长,很快的。比如说现在是冬季,如果我来给大家推荐,首先会推荐的是《梅花三弄》《寒江残雪》《飞花点翠》《松风寒》。还可以呢,你再选择一些夏天的音乐,热烈的,也可以。

但是,大家注意顺应四时,什么意思呢?热烈的、奔放的音乐,不要晚上听,因为晚上要收藏。热烈奔放,你可以在早晨和中午听,没有问题,如果你晚上听得很激动,就会影响休息。这里面说起来就话长了,就是怎么叫做顺天时?我今天早晨,看到允中父母学堂(是允中教育的家庭教育品牌),刚发布了一篇文章叫《长高“秘诀”竟如此简单》(点击标题穿越过去读文章),就是怎么样在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尤其是15岁以上还能再长高一点,我想这个南方同学应该是蛮有诉求的。那里面最重要的第一条就是顺天时。关于顺天时呢,需要大家沉下心来,花点时间去认真学习,比如说天干地支,比如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跟身体的关系。怎么样顺应四时,这些在《黄帝内经》里都有。顺应四时来保养自己,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该会的,我们认为应该是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养成了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那在这一个月里面,大家只听雅乐,你可以每天有一个心情的记录,就是像记日记一样,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都可以。记录下在这一个月当中你听音乐的心得。然后在一个月之后再对照一下,比如说之前每天听的是流行歌等等,这一个月没有听流行歌,只听了雅乐,自己心境有什么变化?状态有什么变化?

允中的高校工作十多年来,无数同学的成长,也是非常令人欢喜。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新同学,大一进到国学社团,半年、一年,不出一年,确确实实气质就变了。就是今天发给大家这个书签、小卡片上写的八个字,“变化气质,涵养德性”。为什么他气质变了?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他每天在读诗书,每天在听雅乐,远离了尘嚣当中那些吵闹的营养不够的东西。那些东西没有什么营养,还会浪费很多时间。他远离尘嚣,在自己心里面找到这样一方净土,找到一个可以耕耘的心田,然后,不断地去长养它,长养灵性,这样的一个过程,自然而然气质发生了变化。

沉心静气,去练真功夫

所以呢,我们说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一定不要只停留在门头光影,不要停留在花拳绣腿,一定是能够沉下心来,沉心静气,去练真功夫。学校里面虽然很多条件不具备,可是我们最具足的条件是基本没有大的外在压力,可以专注地去学习,这是最好的一个条件。将来在工作岗位,你如果工作任务每天加班加点都完不成,哪里有时间去专注学习?如果成了家有了孩子,每天需要照顾娃娃,事务繁杂压力山大的。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此刻在校园里的时间,能够让自己学会一辈子的一种和畅、优雅、沉静、淡然。这是我想跟大家说的,我们学习和体悟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事情。

刚刚讲的是从雅乐当中、国乐当中汲取养料。除此以外,你说还有没有呢?当然有。比如说读诗文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咱们中国人的这个文字艺术确实是非常地高妙。很多很好的诗文,都让人能够超脱、自在。不瞒大家说,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我学的是理科,数理化作业也比较多,为了让自己能够保证每天读诗,我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拿了一个草稿纸装订的小本子,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选好一首诗,把它抄在本子上,然后早晨起来穿衣服之前就看一眼,对自己要求什么呢,一眼之下至少能背出不少于28个字,也就是四句诗,四七二十八个字,一眼之下把它背下来,然后穿衣服,吃好早饭,背着书包上学校,去学校的路上就在回味这首诗,每天一首,就是这样。所以我想说时间是自己的安排,只要你愿意,你总是有时间的,只要你愿意,你总是有办法的。只要你持之以恒,每天一分钟不嫌少,一个小时不嫌多,如果你能坚持十年去体悟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当中最最经典、最精品的那些内容,那这十年一定功不唐捐。

培养一个能够坚持一辈子的雅好

所以,从现在开始,给同学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培养一个能够坚持一辈子的雅好!无论在你工作忙碌,职场不顺心,还是说得再远一点,在你退休的时候,你不会退了休在家里待得无聊,你始终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在这里,你是最放松、最自在的。无论这个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你内心始终保有一个最美的意境,心里面如果没有美,这个人生是很无趣的。心里面如果没有这个对无限的大自然这样一番探索,这个人生是非常狭隘的。所以,艺术可以让我们的心胸无比宽大,是无限,他给你了一个无限的世界去探索,去体验。无论这个红尘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它都可以让我们保持一种非常超越和自主的状态。自主,也就是始终不会因为外物而怎么样,始终是一个非常独立的自主的状态。

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

《庄子》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句话以前啊,我经常是讲给学针灸的同学听。为什么呢?扎针大家都知道讲经络穴位什么的,可是这个经络穴位怎么样是最准的?难道你每个人拿个尺子去量吗?拿尺子量也不准,因为高个和矮个,它的尺寸是不一样的,那到底哪里是最准的?学医的同学都知道“同身寸”,仅仅如此显然还不够,这是抛给大家一个问题。还有呢,如果大家看过那种高手的演奏,琵琶也好,小提琴也好,古筝也好,高手的演奏,你会发现那个手速快到不可思议,有没有?这样的技术,你说是熟能生巧,是练出来的,没有错,是练出来的。可是大家想想看,或者大家去体验一下,如果你弹了这根弦再想着下一根弦,全部在脑袋里,用我们理科生的这种逻辑思维和分析的思维去想下面一个音在哪里,然后再去找,你来得及吗?那他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还有你像琵琶,他是抱在怀里的,也不是眼睛始终盯在这里的,对不对?他并没有眼睛使劲、始终盯在这里,那怎么知道这在哪里啊?二胡也是这样,他怎么知道哪里是最准的音啊?熟能生巧?那巧从何出?经验的记忆也一样是“心知”!所以“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也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里面给我启发很大的一句话。就是眼睛好像在看,但是没有在看,耳朵似乎在听,但是也没有完全在听。他就是在这样一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当中,一切知道。确实是知道,但是似乎不是仅仅通过我们这个感官,更不是通过逻辑思维。所以,大家会发现,艺术的精神很多时候跟我们理科生的这个理性的逻辑思维不太一样,那同学又会说了,那难道艺术是完全感性的吗?艺术里面有没有理性?(同学们点头)对,当然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论语》中的原话。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一个美好的风景,或者感受到一份美好的情谊,心中有感而发,诗意萌发,于是就要表达。那有可能是用音乐表达,有可能用文字表达,有可能用书画表达。“兴于诗”,就是当内心有了这样的诗意的时候,兴致来了,要表达的时候,要有一个理性的约束。这个“礼”,大家一定要明白,中国的礼乐文明这个“礼”,不是仅仅礼仪的礼,这个“礼”,是理性的精神,也意味着人间伦理和社会秩序,就是我们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你跟一个人感情再好,也有一个分寸,所以,你今天兴致再高,它也有一个分寸。“立于礼”,有了“礼”,这个诗意——感性的东西,它就能立得住,就这个意思。那么“成于乐”什么意思呢?乐的成就是理性和感性高度融合的成就。光有感性,它不成,光有理性,它也不成。它是理性与感性非常平衡,高度融合的成就。所以,中国音乐的内容,它的精神,原本就是为了帮助人“性返于正”。中国乐教的根本精神是为了帮助人升华生命,而不是沉溺于感官娱乐,耳目之娱。大家在这里面就会慢慢能够体悟到,为什么《乐记》当中会说“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乐与天地同和。”今天这个时代这句话好像是非常非常地遥远,因为我们随随便便听首歌跟天地有什么关系,对吧?可是在中国音乐的根本精神里面,这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就是一个人的身心生命境界,怎样与宇宙、万物、天地共振、共鸣、合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大家是不是马上就反应出了另外的四个字叫做“天人合一”?在音乐当中,你怎么体现天人合一?“大乐与天地同和”。

打谱——演绎者的体悟

音乐不同于有些艺术门类只是一个创作者、一个欣赏者,在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经常还有一个什么人呢?演绎者。你说这个作曲家他作了一首曲子,可是后世的传承、传播的过程当中,无数的演绎者可能对它有非常多的加工和再创作。大家看到我们这个古琴谱,它的记谱方式非常地独特而有效,所以还有大量琴曲能传到今天。如果要弹古琴,一定有一个过程,是对这个古谱所记载的指法、旋律在琴上的复原,这个叫做打谱,就是翻译,古谱的翻译。那这个再创作的过程和这个创作者本身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演绎者他要去领悟这个创作者的境界,他还要表达自己的理解,是不是这样?

《乐经》为什么失传

所以大家会明白,我们都知道孔子他“删诗书,定礼乐”,整理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当中,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就是五经,哪一经失传了?(同学们答:《乐经》)对呀,为什么?想过吗?为什么失传的不是《诗经》,不是《易经》,是《乐经》,为什么?因为音乐永远活在当下,如果没有了那个能够和大乐的境界相匹配的演绎者,那些曲谱那些精神就不复存在。所以,音乐是最直入人心的,是最能够载道的我们说“乐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想想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还有,“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尚书》),韶乐相传是舜所作。“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国听了《韶》这部古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这么美,这种境界,在心里持续那么久,以至于吃东西,食而不知其味,注意力完全不在食欲上面,我们刚刚讲过的超越感官。这样的音乐,因为创作者是圣王,这个圣王他在那样的境界当中——“大乐与天地同和”,创作出这个音乐,而后世演绎的人也需要能够达到他那个境界,才能够演绎好这个作品,而由于演绎的人一代一代地失传,仅仅留下曲谱,它就毫无意义。如果说我们今天听音乐是读谱子,大家还听得懂吗?还听得进吗?对不对?所以,大家会明白,中国音乐真的是在体验当中。艺术所有的过程全部都是在体验当中,一定要去亲身体验,亲自去尝尝那个味道。那像上古大乐这样的雅乐,一代一代能演绎它的人越来越少,达到这个境界这个高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乐经》这样的东西就失传了。

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中国音乐的精神,最重要的几本书,一个就是《礼记·乐记》,它和《史记·乐书》内容基本上一样,是章节的顺序不一样。还有,散见于诸子当中的乐论,比如说《淮南子》《吕氏春秋》《论语》《庄子》等等,这些典籍当中都有一些关于中国音乐的地道的描述。

但是最主要的,你如果想了解中国音乐的精神、中国音乐的哲学,是在《礼记·乐记》当中,所以大家应该认真读读《乐记》。虽然非常难,但是非常妙,非常妙!

讲座之后的真操实练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也可以开这样的课,然后我们一起来读诗文,读经书。这样的话,一步一步就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更深度的一些内容。因为讲座的时间是很短的,只能给大家打开一个窗,看到一个新世界,给大家推荐一些路径、方向,仅此而已。真正的真操实练是在后面,如果我们讲座结束,大家接下来把《国乐启蒙》80首乐曲全部都哼熟主旋律,然后把四书五经全部都通读一遍,每天坚持中医保健操和让自己的生活离妄知常,合于中道,那咱们这个讲座价值就太高了。可是如果我们讲座结束,大家还是就学了一点知识,回去没有任何变化,那这个讲座的效率就非常的低,是不是这样?

社团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社团,因为在社团里面大家可以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在社团里面我们共同定了一个学习目标,比如说这一个学期我们一起来读三本书或者五本书,一起来学习十首雅乐,一起来学习三个或者五个健身功法等等,这样的话呢,我们的社团,就会变成一个大家非常非常受益的精神家园。

今天在座的呢,可能不只是国学社团,还有一些其他的社团,我们也主张呢,校园里面各个社团之间,大家能够联谊,就是携手共进,优势互补,互相来督促,也可以联合来搞一些活动,用最巧妙的方式,最节约时间的方式来帮助同学们在修身自觉的路上不断深入。

首先学会欣赏

讲了这么多关于中国的艺术,它的这些特质,让人一辈子回味不尽。比如说一首乐曲,最简单的,我们在校园里面,大家现在是欣赏它、聆听它。等到你毕业了以后,自己有了住处,独立的空间,就可以买了这个乐器,上手去演绎它,不断地操练它。还有像太极拳、书法这些东西,都有一个难点,就是好老师不好找。因为这个时代,好老师不算是特别多。这几个方面如果没有好老师,完全靠自学的话,是会走很多弯路,或者说摸不出路径来,入不了门。所以,一旦要到具体操练的层面,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找好老师。但是,现在在校园里面,我们先学会欣赏,因为当你有足够的欣赏力的时候,你的鉴别力就会提升,那你就会更加容易知道哪个老师是你真正想要找的。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只听经典的,只听最好的。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古今中外,只听最好的。然后,养成最好的审美品位,养成那个眼光。那么你在选老师的时候,老师水平怎么样你会非常明白。等你有条件的时候,去找老师,跟随老师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就非常好。

一门深入与博览会通

还有,无论是哪个门道,你说我又想学太极拳,又想学古琴,又想学笛子,又想学书法,又想学什么什么什么,然后一大堆,我每天给它每一样十分钟好不好?我说不好,因为需要有一门深入。你可以博览群书,但是真正练功夫的话,非常需要一门深入。

我的建议是在身体运动方面选一样,然后在才艺方面选一样。因为这样的话,你可以在这一件事上钻到一个比较深的地步。那么当你在这一件事上达到了那个造诣的时候,相应的你会比较容易一通百通。这个东西已经得心应手,已经非常自在的时候,你再开始另外一件,基本上差不多都会上手很快。也就是说功夫它都需要时间,非常需要一门深入。如果不足够深入,你那个境界始终难以突破。所以,今天早晨跟大家进行的这样一个简单的交流,一个建议呢,就是我们要选定自己一门深入的方向,然后静下心来,这在未来有很多课题等着我们去经验。

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刚刚讲过了,艺术是探索内心,等于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其实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人与人的关系。大家想想看人际关系讲不讲艺术?同样是好心好意,一个人讲话很有艺术,另外一个人讲话很缺乏艺术,他们达成的效果可能会差异非常大。所以,在综合的人文艺术修养的提升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待人接物变得更和谐一些,更圆融一些。大家会发现这个不是刻意的,不是说我今天学习了这个十个八个什么知识点,然后马上就变现了,不是这样。它就是在一天一天的熏陶当中慢慢养成的,就是这样,在一天一天的熏陶当中慢慢养成。

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有着多样的不同的角色。而在人文艺术体验修学这个过程当中,你就会发现,你身上所养出来的那种超然淡定和一种独立自主,一种处理事情的和畅感,会是在所有的方面。

所以刚刚我们讲过,今天的乐教的复兴,今天我们学习中国艺术的根本的东西,是为了养成我们内心的和谐与超越精神,这在我们人生的历程中会受用不尽的,就是太多太多的地方会用到,太多太多的地方会受益。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记》当中还有一句话叫做“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和顺积中”,积累的积,就是我们内在的和畅,“而英华发外”,会流露出来,“唯乐不可为伪”,只有音乐是做不了假的,是伪装不了的。有些东西,可能会让我们戴上面具,心灵不是一个最真实的状态,而艺术、音乐永远要求人保持最真实的状态。

所以大家也会明白,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容易变得天真,容易保持纯真,容易保持赤子之心。我们所欣赏的一些真正的大艺术家,他往往在八九十岁依然保持天真纯真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那我们也会说,一个永远有天真赤子之心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无论这个社会是怎么样,干扰不到他内心的天真,这个人是最幸福的。所以,无论如何我想说,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当中,能够始终保持这一份本真。不要被任何外物扭曲,不要为任何的功利所扭曲,不要为任何的什么面子、假象所扭曲,始终保持内心的真实和美好,保持这一份纯真,其实是自己最最幸福的状态。这也是艺术带给人的一个好处。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真情实意,这个艺术的东西它是流露不出来的,它是假的。所以,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时候听一个演出,一个音乐会或者听个作品,技术呢非常棒,但是没有音乐,告诉大家,这样的东西是留不下来的,它没有价值。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够与所有生命的最精彩、最美妙的境界相共振的东西。

真正的有大境界的艺术作品是有苍生情怀的

还有一点,如果你今天这个艺术作品表达的就是个人的情绪,“我高兴”“我开心”“我不开心”——像年轻人这个年龄段,经常都是在跟女朋友分手了,跟男朋友吵架了——都在这些事情上面,大家觉得这些事情可以作为非常经典的有传承价值的素材吗?对,所以大家会发现真正的传世之作,真正的有大境界的艺术作品,它是有苍生情怀的。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有苍生情怀,是心怀天下,是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这样的层面,去发出一种至性至情的感叹和这样的一种流露。所以,如果没有民胞物与,没有对天下苍生的这样一种悲悯之心,这个艺术作品它的生命力是很有限、很有限的……

艺术具有超越性

所以,为什么说好的艺术能够让人拓展心胸,能够让人提升境界,也就在这个道理。真正留下传世之作的艺术家,他一定不是局限在小我意识,一定不是局限在眼前的琐事,他一定是有这样的一种宏大的、超越的东西在里面。

推荐大家一首词,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非常优美的一首词。在《国乐启蒙》当中,我用这首词来给古琴曲《潇湘水云》作注解搭配。宏大、深沉、精妙,这样的一种境界,在我们的古诗文当中比比皆是。还有像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不是给自己盖一个房子,买一个房子,他是让天下的人都不受冻。

大家会发现,所有经典的传世之作,都超越了小我意识。我再说一遍,所有的经典的传世之作都超越了个体,超越了小我,超越了时代,这也是艺术的超越性。我们刚刚讲的艺术的超越性是超越感官,超越个体体验,然后超越于尘劳物累,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些琐事。那么现在呢我们还讲到,它超越了个体,超越了时代。同学们会说:“老师,每一个时代的作品,它都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啊。”对,千真万确,一点都没有错。

艺术是时代的风向标

艺术是时代的风向标,我们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明境界和文化风尚,还有民众的精神心理状态。它既在体现着,又在超越着,就是这样。它里面有不变的东西,然后又有变的东西,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

有一个学科叫做音乐考古学,主要是依据文物、史料,借助考古方法来探讨音乐史、乐器史以及音乐学的主题,我觉得,音乐考古其实还离不开对音乐内容本身的挖掘和判断。打比方讲,发现了一个古谱,我们得到这个谱子是在明清的书籍里面。可是这个曲子它不是明清的作品,是记录在明清的书里,你往上追溯,可能追到宋朝,可能追到唐朝,可能追到更久远。那它到底是哪个朝代?我们怎么判断它?其实有一个判断方法,就是通过音乐的内涵和音乐的境界来判断,因为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和每一个时代的诗文,它的风格是匹配的。你比如说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明、清,每一个时代不同的音乐,它就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不同特质。

所以我想说,学习中国古典音乐事实上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的一个路径,中华文明的演进史,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这样一个脉络,我们在音乐当中如果领悟了它,你会更容易把握到其中的特质,就这个意思。

结语

我们一起来约定学习任务吧,这个月,一首《梅花三弄》,一首《平沙落雁》,听上几十遍,把它听到能哼出主旋律,《梅花三弄》的主旋律我已经把它变成了歌。(大家一起学唱)《平沙落雁》大家听的时候还可以加上鸟飞式的练习,一举多得,练精化气很有帮助。

然后再读一部元典,今天讲到《乐记》,就读《乐记》吧。虽然比较难,但是非常值得。希望咱们社团也能制定出好的读书计划,在大学四年期间,带领好大家。好的教育要给人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欢迎大家报名允中的“全国大学生雅乐诗会大赛”!

也非常欢迎大家能来到终南山下,允中高校校外国学院继续深入学习并参加“乡恩行动”!

……

谢谢大家!后会有期!

讲座听完了,这些句子却还久久盘旋回响在小编心头:

★ 在根本意义上而言,无论是对个人,对社会,还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文化的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做人做事,明心体道”上来。

★在实证中,在体验中不断地突破小我,突破境界,“以道统艺,由艺臻道”,也就是无论学习什么,我们要记得内在的这个规律。

★ 在中国的艺术精神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人通过内心的探索与大自然去沟通,也就是与大道去沟通。

★ 中国的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追求和功能,就是让人超然于万事万物,这是我们讲的艺术的超越精神,也就是“超然物外”。

★ 乐教的现代复兴,我们第一个重要的任务恐怕不是培养职业的艺术家、音乐家,是什么呢?是培养一个个有超越精神并且身心和畅的人。

★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心灵世界,一个精神世界。无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喧嚣,我们内心始终可以保持一种超然的静谧。

★ 非常非常希望同学们在对中国艺术的学习、欣赏、体悟的过程当中,来找到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心里的世外桃源。

★ 能够让自己学会一辈子的一种和畅、优雅、沉静、淡然。这是我想跟大家说的,这是我们学习和体悟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事情。

★ 只要你持之以恒,每天一分钟不嫌少,一个小时不嫌多,如果你能坚持十年去体悟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当中最最经典、最精品的那些内容,那这十年一定功不唐捐。

★ 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够与所有生命的最精彩、最美妙的境界相共振的东西。真正的有大境界的艺术作品是有苍生情怀的。

……

允中文教院编辑部发布

版权属于允中文教院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排版:嘉灵

编校责任审核人: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