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大自然撒点野

今天带孩子去了郊野公园,这个公园自打建成我们就经常来,它见证了我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如既往地爱跑着上坡,下坡冲刺,穿越树林,到处找新鲜。

要求孩子亲近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的论述比比皆是。教育学背景的人会强调孩子应从大自然学到什么,蜜蜂采花粉,青蛙与蝌蚪,春天开什么花,秋天什么树先落叶,可以成为生物课的校外课堂。我觉得这都不是重点,孩子学到多一点的知识是好事,但不是必需的,也不必因为要学生物课而扫了孩子回归大自然的兴致。

我觉得要向大自然学的最主要的一课是求生技巧,我在30岁以后才补的这一课,也是因为那时候爱上了户外运动,经常上山、下海、穿越沙漠,为了对自己和队友伙伴负责,必须认真补课。大自然博大神秘,个人在里面是很渺小的,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的确是人生的必修课,但这堂课对于少儿来说还太早。

我认为孩子从大自然获得感受最重要。第一是奔跑和释放。孩子大多喜欢奔跑,说不清为什么。他平常在成人世界里看不到很远,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这可能是一到旷野就撒野的原因。当他能看到辽远的远处,一切景致变得新鲜多样,身心自然就放松了,孩子的“动物性”就会流露出来。这个时候大人最好不要管得太多,只要保证基本安全,让孩子撒撒野,跑一跑,即便摔几跤也没关系。首先孩子很早就懂得身体平衡,其次平衡能力也需要在跑摔之间获得进步。孩子奔跑我从来不拦,一般都是快速跟在他身后,随时预备着控制他的危险动作。很幸运的是,一个特别爱狂奔(有时在下山路上奔跑)的孩子从没因为摔跤受过伤,显然他的平衡能力很强。奔跑伴随着大笑,身体通过大量运动得到锻炼,对身心成长极为有利。当然,这是父亲带孩子的优势。

第二是获得美的感受。孩子看到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致,不仅有认知上的刺激,也会有审美的熏陶。大自然的一般规律是人类艺术创作的主要标准,或者说是参照物。孩子会很喜欢水流的声音,对踩树叶的沙沙声很感兴趣,树叶的颜色、泥巴的颜色都会是他的创作源泉。我孩子有点害怕月亮,但喜欢星星。所以当我引导他观察星星,走路时看星星的位置,他眼睛里会流露出对星星的特别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成年人眼里已经绝迹。成年人常提起儿时的美好记忆,而且大多是对大自然的印象——大自然对于人生太重要了。

第三是玩。以水为例,玩玩水,感受水的温度、形状,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水的流动规律,水作为液体的特征,容器与水,泼水和蓄水,植物与水的关系,下雨和水塘的关系,水里的雨、青蛙和小虫……不需要教他什么,其实他已经知道了。

听一位日本老师说,遇到雨天,日本幼儿园老师会让孩子们坐在门口,看下雨,还鼓励他们用手去接触雨,用盆、瓶、碗等各种容器去接雨水。而中国的幼儿园就会停止户外活动,赶紧上课,抓紧时间学东西。

第四,从人类学角度看,人类祖辈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那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在大自然里当然是最幸福惬意的。

城市里的孩子,一出生见到的就是经过加工的风景,越来越远离蓝天、阳光、花草、动物等大自然因素,认不出各种野花的名字,对大自然的感觉很陌生、很迟钝,时间长了还会造成孤独、偏执、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麻木等性格,这就是所谓的“大自然缺失综合征”。

自然缺失综合征是美国儿童发育问题专家理查德洛夫总结出来的。他认为,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最后一代人,现在的孩子,足不出户已不再稀奇,一台电脑就可以搞定一切,他们可以在地图上用谷歌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但很多孩子却连乘坐公共汽车都不会。问他们牛奶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想到超市!

大自然缺失综合征已成为现代都市小孩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命课题。孩子小时候缺少了大自然的真实洗礼与接触,幼小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终究会存在许多身心灵方面的缺失。关于这个,我还会继续研究。

明天还要去郊野公园!

 

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允中父母学堂编辑整理

排版:嘉灵

编校责任审核人:嘉禾

本页面不可以复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