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君主之官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五脏六腑当中是统摄脏腑的, 是十二官之主。“心”字非常有意思, 其他的“五脏六腑”, 比如大肠的“肠”字, 是有“肉月”旁的, 唯独“心”字没有这个偏旁。西医谈到“心”, 指的是心脏, 而中医谈到“心”, 是指神明的一个象。
“君主之官”, 是指心在我们五脏六腑当中, 就相当于一个君主, 所谓君主的概念, 如果我们经常看史书的话, 就是帝王之相, 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象。“君主之官”这个名词, 一下子就把心的重要意义给烘托出来了。
1. 心的功能
心主血脉
现在一说到“血”, 我们都认为鲜红的液体就是血, 但是在中医里, 关于血的定义是这样的:“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中焦”指脾胃, “受气取汁”指人吃下食物的精华可以变化出一种东西, “变化”指一个运动过程, “赤”相当于动词, 赤原本是红颜色, 在这里红颜色就代表输布之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吃下饭以后, 产生了一种能量, 这种能量能够发散出去, 这就叫“是谓血”。这个“血”有动词的含义, 即人吃下去东西, 水谷精华还能够输布四方, 才是血。
心藏神明
人体的神明是藏在心里的, 所以古时人们不说“心脏”, 只说“心”。那什么叫“神”?《黄帝内经》里有一个关于“神”的定义:“两精相搏谓之神。”所谓“两精”就是指阴阳, 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功能才被称为“神明”。即人的心气足了以后, 外散出来的才是神明。
心主喜乐
心在志为喜, 心气虚就会悲, 但如果心气特别实, 人会喜笑不休。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这是心的一个特性。痒是一种很细微、很细腻的生理反应, 这么细腻的生理反应是由心来感知的, 所以人们身上出现痒这种症状的时候, 实际上是由心来取决的。
2. 常见心病及其中医对治
“心主血脉”的病
心得病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是心主血脉的层面。西医认为心得病了就是得了心脏病, 认为全部都是心脏的问题, 但是中医会有不同的分析, 中医认为, 所谓心病的问题, 可能跟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肾经等都有关。
中医中有关于时辰的问题, 它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养成一个习惯——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 一定要看一下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 比如说上午九点多发的心脏病和下午两三点或四五点的心脏病, 根源是很不同的。西医会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心梗。可是中医认为, 上午九点多发作的心脏病, 有可能是由脾胃的问题造成的, 而下午两三点发作的, 可能是小肠经的问题, 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有的人中午吃过午饭以后, 脸通红、胸闷, 这实际上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前兆。如果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发病, 是膀胱经的问题, 那是阳气大虚的象。如果是下午五点到七点发作, 就和肾经相关。
首先, 肺与大肠相表里, 如果心脏病人有便秘情形, 会对他的心脏非常不利。很多心梗病人都是倒在厕所里的, 因为人在大便的时候, 会用到心肺之气, 如果这个时候人特别使劲去排大便的话, 就有可能会过度耗散自己的心肺之气, 底下空了, 上边的气可能“哗”一下子就散掉了。所以凡是在厕所里犯病的人都是心气已经很空了, 再加上下面一泻, 心肺之气就彻底没了。
同样, 在《经脉》篇里, 也提到了肺经的表现, “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 上气, 喘渴, 烦心, 胸满”, 就是人会呈胸口憋闷的象, 但如果到医院去检查, 心脏的各项指标却都没问题。这种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个象, 就是喜欢长出一口气, 没事就调一口气上来, 这其实是肺经的病, 是肺经表现的心脏上面的一个问题。
其次, 如果心梗病人倒在厕所里, 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吃饭吃得过多。中医把气分成胸中大气、营气、卫气等, 但是实际上人就活一口气, 死也死在这一口气上, 人养生养的也是这一口气, “这一口气”是最重要的。如果吃饭吃撑, 脾胃运化时, 就会需要多用一点儿气来把食物消化掉。我们知道, 火生土, 火指心火, 土指脾, 火和土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 即心是脾胃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儿子缺钱了, 会去找谁要钱?在关键时刻, 都会去找自己的母亲要。所以, 在消化过程当中, 如果脾胃需要多一点的气, 就会从心那里“夺气”, 中医里叫“子盗母气”, 就是儿子会到母亲那里“夺气”,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引发心脏病。所以对于心脏病患者, 医生会经常嘱咐他们:第一, 最好别有便秘的情形;第二, 吃饭最好吃七八分饱, 少吃多餐都行, 不然儿子一下子盗母亲那么多气, 心脏肯定会出现问题。
在《经脉》篇里, 也讲到胃经和脾经得病对心的影响。如果胃经得病, 会“心欲动”, 就是指心总会有点儿慌, 比如饿的时候, 人就会心慌;人吃撑了有可能“子盗母气”, 也会造成“嘭嘭”乱跳的象。如果脾经得病, 会“烦心, 心下急痛”等。
再次, 心经对心病表现为心痛, 心血虚会造成心痛, 心血虚就是心脏缺血。在人体当中有几个脏器每时每刻都不能缺血, 一个是大脑, 一个是心, 一个是肾, 这三个脏器只要一缺血, 身体马上就会启动元气及时补给。所谓的高血压也是由于大脑缺血或者心缺血时, 身体通过加压的方式满足它们对血的需求。
“心为君主之官”, 中国古代被称为“君主”的人, 也被称为“天子”, 即天的儿子。也就是说君主是有天管的, 他是代天行令。“天”指什么, 其实, 天就是气数。在历史上, 崇祯皇帝很勤劳, 很想有所作为, 但是他生存的那个年代, 明朝气数将近, 他无论多么努力, 天灾人祸全都会有。这是一种比方, 就是气数会管天子。
心在五脏六腑当中也是君主之象, 那么在五脏六腑之中, 心自然也会被管, 管它的就是元气。所以如果一个人元气大伤, 也会造成心脏病。元气藏于肾, 如果肾精大伤, 心就会很不舒服。这种情况下, 人如果去把脉, 可能会有两种脉象, 一种是西医所说的“早搏”, 就是跳, 自己都能感觉到;还有一种是“间歇”, 自己也能感觉到。早搏和间歇都是由肾精不足即元气不足导致的。早搏, 是元气尚可的象, 间歇, 是元气大伤的象。
早搏是一种什么情形?我们打一个比方, 比如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 有的人很使劲, 每打一下都会把气筒按到底, 每打一下都是足够的, 就像脉动一样, 正常有序。但有的人很无力, 他打气的时候, 一下按不到底, 他就会通过增加频率的方法来把车胎的气打足。这个加快频率的方法, 就是早搏。早搏相当于你通过努力的方式完成任务, 再比如一天拉一车煤就可以完成任务, 但是现在我没劲了, 一次只能拉半车, 所以我必须通过多跑一趟来把这件事完成。
间歇是一种什么情形呢?间歇会出现脉动上的停顿。指元气已经很不够了, 中间得给它努把力, 抽它一鞭子, 它才往前走, 就像马车一样, 如果你不抽马, 马能歇就歇, 所以会出现脉动上的停顿。
早搏和间歇, 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间歇比早搏更加严重, 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 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存在, 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
其他, 如肾经、心包经、胆经出问题时, 也会影响心脏。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因为肾精不足, 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 就是因为敛不住虚火, 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肾虚的人, 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在那儿, 容易受到惊吓, 而且比较容易烦躁。肾精不足还会表现为心痛。
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 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 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 会出现“心憺憺大动”的象, 比早搏、间歇都严重, 心脏会“扑通扑通”往外跳。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 因为它是在心的外围, 不是在里边。在治疗心脏病时, 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 但是不间断吃药的时候, 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 其实, 这是把心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
胆经出现障碍, 表现出来的象是“心胁痛, 不可转侧”, 即转身都难受。有的病人躺着的时候, 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 而且不敢翻身, 这就是由于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
“心主神明”的病
心是藏神的, 在中医里, “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 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 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 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 中医里有一句话, 叫做“心之官为思”, 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 是用于思索的, 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 就说明心气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 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 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 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 一条是胃经, 一条是肾经。
胃经之脉如果得病, 会出现好几个象, 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恶”是讨厌, 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 就是特别讨厌生人, 所有的人都不愿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 火就是光亮, 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 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 会有“心欲动, 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 愿意在屋子里待着, 把门关得很严, 窗帘也得拉上, 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 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 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 这是胃经的虚证, 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 弃衣而走, 贲响腹胀”, 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 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 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叫做“如环无端”, 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 胃经走的时候, 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 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胃经的病, 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 而元气藏于肾, 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 首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 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 总是一种恍惚状态;其次, 会出现“心如悬”的象, 心老是悬空的、害怕的;再次, “心如悬若饥状”, 就好像饥饿一样, 心里慌慌的, 可是“饥又不欲食”, 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 总是心慌, 手脚冰凉, 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则善恐”, 如果肾气不足, 人特别容易恐惧, 叫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心里总是慌慌的, 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 都涉及一个层面, 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 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方面和社会背景, 工作压力有关, 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 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的境地, 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 工作压力大, 人就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 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 整个胃经不通, 人就会形成抑郁, 最后就发展成狂证, 会有点交疯狂。这些病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 但是中医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霁, 西方人遇到这种病, 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 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 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 把他的肾寒去掉, 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 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 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 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 肾气大伤, 或者胃气衰败, 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二)肺为相傅之官
肺为帝王师
五脏中, 最“贵”的是心, 它是“君主之官”。它的下一级就是肺, 肺是“相傅之官”, “相”即宰相, “傅”即师傅。在人体当中, 心虽然是最高位, 处于南方, 但是从人体解剖方面来讲, 肺比心的位置高, 所以肺可以做君主的师傅, 相当于刘伯温、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肺主管“治节出焉”。一般来说, 大家会认为“治”是治理调节, 肺主管治理调节, 但这样理解比较粗俗, 毛泽东曾经说过“天下大乱方能天下大治”, 实际上“治”是与“乱”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 就是指“正常”, 乱是混乱, 治是正常。肺的“治节出焉”就是指, 如果肺的功能很好, 人正常的气机才能表现。
而人正常气机的最关键表现就在“节”, 人体有节, 天地之间也有节, 那就是二十四节气。天地之气正常, 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正常, 人的肺气是否正常, 也要通过节来表现。比如有些人到了某个节气的时候, 关节就会出现疼痛,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不正常的气的作用导致的, 如果是不正常的气机, 就会导致节的关键点出问题, 造成疼痛的象。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非常注重节日, 中国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各种各样的节日。节到底是什么?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大家可以看竹节, 竹子长一段以后, 就会有一个关键点, 那个关键点就是节。中国古代强调过节, 实际上是告诉大家:每到一个节日, 人们的生活都会出现一次转变、转机, “节”其实是转机的意思。过节为什么要休息?实际是在告诉大家, 要通过这种保持休息的、安闲的状态, 来让自己平安地度过气机的转换点。
但是人们现在对过节有认识上的误区, 似乎过节就意味着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日子来了, 这样反而会造成很多的节日病, 这跟古代的理念恰恰相反。古人认为, 这种时候要休息, 才可以躲过节节坎坎。比如, 过去人们认为春节就是一个大鬼, 怎么躲过去?传统文化、传统民俗就有很多办法, 首先, 人们过春节的时候会放鞭炮, 放鞭炮其实就是在驱鬼。其次, 过节的时候, 大家还要聚在一起, 因为聚在一起人的力量大, 可以抗衡邪气。再次, 人们还要守岁, 因为“岁”是个大怪兽, 人们一夜不睡, 大家坐在一起, 让关键点的这个鬼怕灯、怕火。这样, 大家就能很好地去理解“节”的意思。
肺主一身之气
在中医理论里, 肺的第一个功能是“权衡治理, 主一身之气”。人的一身之气, 全是由肺主管的。半夜三点到五点的时候, 是肺经当令。它开始重新分配全身的气血, 所以夜里三点到五点的睡眠, 是必须要保障的。这个时候人们如果不睡, 就会干扰肺气对全身气血的输布, 因为在分配的状态下, 所有的部门最好都能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的局面。如果这个时候, 突然有个部门处在活跃的状态, 那么它要的气就会多, 就会干扰中央输布的功能。但是有的人恰恰会在半夜三点多钟起一次夜, 这个怎么解释?当气血要全身输布的时候, 如果人有一泡尿憋着, 它也会影响全身气血的输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该排泄就去排泄掉, 只要回来能够继续睡着就没事了, 它并不影响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 肺还是会去正常分配全身的气血。
生命垂危的人, 医生会给他们上呼吸机, 但还是不行, 他们还是猛喘, 他们身体内部的气已经严重不足了, 不是外界就能给的。为什么外界不能给?因为中医说到“气”时, 气降不降得下去, 还同另外一个脏器有关, 就是肾。“肾主纳气”, 肾的收藏能力强, 气才能够进入身体, 包括呼吸之气;如果肾的收藏能力不强, 气可能只到咽喉部位, 也可能只到胸部。
有的人自己安静下来时, 会觉得胸闷, 就是因为他肾气虚了, 他的气下不去, 只能停留在胸部那里, 肾主纳气的功能已经很弱了。那么, 如果一个人“肾主纳气”的功能弱了, 就说明他有肾虚的病。比如说肺炎、感冒咳嗽这些普通的毛病, 可能还处于司呼吸的这个层面, 是由肺寒造成的, 但是如果是很虚的哮喘, 躺都躺不下去, 病症的根就在肾而不在肺了。而肺和肾之间又隔着胃, 这个胃气足不足也很重要。《黄帝内经》认为“人受气于谷”, “谷”就是粮食, 所以人体内部的气, 是从胃里来的, 是从食物当中来的, 如果人自身消化吸收功能很强, 人体自身的气就会很足。人活在后天, 所以一定要把脾胃养好,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人们吃下食物之后, 食物的精华输布出来给肺, 由肺输布全身, 人才有足够的气。
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就是指在这个气里边, 比较清的那一部分, 即比较精微的物质, 就为营气, 比较浊的部分为卫气。精微的部分行在脉络中, 经脉是全身心的, 是“如环无端”的。在中医学上, 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就是人全身的经脉都应该是通畅, 如果不通畅,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也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肺可以“司呼吸”, 它下属有一个部门是管呼吸的。所以, 现在很多人会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 认为这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与肺更有关系的是气。中医把气分为营气和卫气, 营卫之气 (营, 将所藏之精输布出来;卫, 将产生的精微收敛固摄起来) 都来源于水谷, 经脾胃运化而成, 并未说来源于空气。呼吸只是肺的功能之一, 肺所“主”的是全身的营卫之气, 而不是“主”呼吸之气。许多危重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喘促, 此时使用氧气或去掉氧气, 患者的呼吸频率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这说明, 在一般情况下 (高原反应除外) 所出现的呼吸困难不是缺少氧气, 而是缺少元气。
肺的神明是魄, “魄”指耳目之聪明, 即本能。“相傅之官”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对上对下, 均有责任, 肺气足了以后魄就强。肺和肾同属先天, 所以, 魄力的问题实际上是本能的问题, 即有没有魄力, 这件事敢不敢干, 实际上是人的本能强不强的问题。
常见肺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肺经病比较浅时表现在经脉上, 一个症状是肺胀满, 人“膨膨而喘咳”, 即一个人咳声非常嘹亮非常响。这是轻症, 比较好治。还有一个是“缺盆中痛”, 缺盆穴位于肩前锁骨里边, 很多经脉都会从缺盆穴处经咽喉上脑, 所以很多的病症一步一步往上发展的时候, 就会显现在缺盆穴, 比如肩膀会酸痛, 不舒服等。
如果肺经病往脏腑发展, 就会出现“上气喘喝”, 即开始出现喘, 这说明病深入脏腑了, 和肾精相关。还可能“烦心胸满”, 可能会影响到心脏, 比如人肺气不足, 可能心气会大伤。肺经病也会与胳膊相关, 因为肺经出于云门、中府, 沿着手臂前缘的上线, 一直走到拇指指端。另外一条, 会走在食指指端, 肺与大肠相表里, 所以这个指尖就是经脉阴阳交通之所, 是很重要的地方。
“掌中热”, 即手掌心发热, 也是肺经深入脏的病, 因为它影响到心包、心经。如果出现寒证, “小便数而欠”, “数”就是总去厕所, 是多次的意思;“欠”是少, 每次就一点点, 这是肺气虚的象。即有一种人肺气虚, 他会一遍一遍上厕所, 但每次排泄的不多。如果肺气再虚, “少气不足以息”, 相当于人有很深的哮喘症, 老喘不上气来。然后还有一个现象, 就是“溺色变”, 即尿的颜色可能会出现一些改变。这些都是肺经导致的症状。
所有的指端表里经相交的点位, 就是阴阳交通的要点, 这些地方很重要, 它们的经脉气血最薄。有句话叫“十指连心”, 大家会发现指尖稍微受一点儿伤, 人就会觉得很痛, 心都会痛, 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气血特别薄。这个地方如果通了的话对身体很有好处, 所以大家可能经常活动十指, 用十个指尖相碰, 经常敲打指尖, 让指尖的气血处于活跃状态, 有利于气血阴阳交通。手脚总是冰凉的人, 也可以经常做这个动作, 这个动用实际上对人体是非常有效和有益的。
(三)肝为将军之官
肝主谋虑
“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将军是要主谋虑的。人的聪明才智能不能发挥出来, 要看自己的肝气、肝血足不足。如果肝血足、肝气足, 人做事就会踏实、稳重;如果肝血虚, 人会非常容易动怒、烦躁, 动肝火。为什么会动肝火?因为谋虑不足, 想问题想不清楚。《黄帝内经》认为“因思而远谋谓之虑”, “虑”指想得非常远, “谋”是策划。所以, 将军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带兵打仗, 而是要运筹帷幄。
在日常生活当中, 经常会出现一个现象, 有些学生怕自己考试考不好, 经常会熬夜, 夜里看书看到两三点。岂不知夜里一点到三点正好是肝经当令,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充分地休息, 肝血就会不足, 人不见得能记住什么内容, 反而会影响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
人为什么需要休息——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 《黄帝内经》里边有一句话, 叫做“卧则血归于肝”, “卧”就是睡觉, 如果人睡着, 有一个动作就是闭眼睛, 因为“肝开窍于目”, 肝在所有脏器里相当于一个官窍, 就像阀门一样, 假如人闭上眼睛, 就等于把阀门关闭了, 全身的气血就会归于肝, 由肝来藏血, 重新做血的滤化。所以如果人的睡眠很好, 就能够使肝脏得到很好的休息, 这是肝经的一个主要功效。
现在, 人们大量地使用电脑, 一天到晚盯着电脑屏幕, 有人连续不断地在网上玩游戏, 不吃又不睡, 最后就会疯掉, 因为他们的神明已经散尽了。
如果眼睛不常闭的话, 对人身心的损伤是很大的。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应该随时随地休息一下眼睛。比如在阅读过程中, 在上网过程中, 人如果能够时不时地闭一闭眼, 对身心来说都是一种休息, 会使神内敛, 不会耗散太多, 因为眼睛就是神, 是肝神出窍的地方。所以如果人总是睁着眼睛, 对自己身体也是不太好的。
肝主藏血, 如果血不足,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即风动之症、抖症、头摇晃等, 其实都是肝血不足的象, 这些病症都会表现在肝上。
肝主怒, 如果肝血不足, 人就会非常烦躁, 会经常发脾气。
常见肝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如果肝经这条经脉出现病症, 会有很多表现:
“两胁下痛”“胁”指从腋下到腰上的部分;然后“引少腹”, “少腹”指肚脐以下的肚子, “引少腹”就是指使得小腹也会疼痛, 因为肝经也从小腹处经过, 所以它也会造成小腹的疼痛, 同时“令人善怒”。这些都属于肝经的实证病。
“目无所见”“肝受血而能视”, 就是说如果肝血足, 人就能看见东西, 所以当人两眼模糊的时候, 实际上是肝血不足的象。“足受血而能卧”, 如果脚部能够得到血液的濡养, 就能走路。“掌受血而能握”, 如果手掌气血充足, 人就有握力。“指受血而能摄”, 摄取的作用, 其实是很精细的, 比如小孩子, 刚开始是抓东西吃, 然后才会一根根地往外挑, 这都是肝气不断壮大的一个象, 是肝血足的一个象。如果“卧出而风吹之”, 即睡醒以后, 出去吹一吹风, 人就会“血凝于肤者为痹”, 出现痹症, 因为气血还没有很好地输布开来, 会凝于皮肤之间, 形成麻痹之症, 然后凝于肤。如果再继续往里深入就会“涩”, 涩就是指有点像血脂黏稠的象, 如果肝血被凝聚了, 就会很黏稠、很涩, 气脉不通。“凝于足者为厥”, 如果脚受风, 就会成为厥症。
“腰痛不可俯仰”有些人腰痛得很厉害, 弯腰都特别难受, 如果有这种情况, 可以去按摩一个穴位——太冲穴, 它是肝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 在大脚趾旁边。如果人生气, 太冲穴就会有疼痛感, 所以大家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 按摩太冲穴, 可以把疼痛揉开, 只要太冲穴不疼, 这条经脉就没事了, 就算很通了。
“丈夫蘈疝, 妇人少腹肿”肝经是唯一绕生殖器而行的经脉, 它不仅绕男性生殖器, 也绕女性生殖器, 这样男女都会出现生殖系统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阳痿这个症状, 中医一般把它归属为肝病, 肝主筋, 阳痿就属于筋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治疗时, 有一个大方向, 就是一定要使经脉通畅, 肾经经脉通畅, 才能够生肝木。如果人肾精特别亏失, 也会造成肝的病变, 所以中医经常说肝肾同源。如果一个人已经得了肝病, 不要单纯地认为只是肝的问题, 因为肝的根本在肾, 如果肾出了问题, 人照样也会得肝病, 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当人们看任何事物的时候, 最好多方面地观察, 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 它一定会有前因后果。
“嗌干”如果肝病发展严重了就会“嗌干”, 嗓子会疼痛。咽喉是“要道”, 因为凡是上脑的经脉, 统统都要经过这个狭窄的通道上去, 肝经也是循着咽喉处走的。所以咽喉病并不是小病, 而是重病。很多人会经常犯咽喉病, 比如说现在的小孩子, 都是非常聪明的, 但是他们想得太多思虑太过, 所以小孩子现在也经常会犯咽喉病。
口苦、口干如果肝气外泄, 一直上亢, 条达之性过分, 酸收之性不足, 人就会口苦、口干, 比如有些人早上起来口会很苦。因为肝胆同源, 苦, 也是病变的一种表现, 所以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 要注意每个细节。我建议大家最好能有一张中医经脉图, 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或者家里, 当你哪个地方出现疼痛的时候, 先在经脉动图上找一找, 到底是哪儿的问题, 这样你也能向医生表述得更加准确一点。而一个好医生, 在问诊的过程中, 一定会问清楚病人到底是哪儿疼。
比如头痛, 是前额痛, 还是后脑勺痛, 是两边都痛, 还是偏头痛, 都要问题清楚, 因为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前额的头痛属于脾胃的病。有些老太太经常在前额勒一个带子, 她们认为是受风, 实际上是情志不舒, 脾胃有问题, 再加上过度思虑, 才会头痛。如果又不经常活动, 湿气就会很重, 会“头如裹”, 就好像裹着湿毛巾一样有湿重的感觉。两边的头痛, 基本上属于肝胆的问题。后脑勺痛是膀胱痛。与肝经有关的, 是头顶, 又叫巅顶的中空痛。因为肝经是直接上巅顶的, 脑子中空痛, 就是肝经的疼痛, 这种病是所有的头痛里边最难治的一种, 因为这是肝血虚的表现, 有可能和年轻的时候纵欲过度有关。
“面尘脱色”即脸上没有光泽, “如蒙土状”, 好像蒙着一层尘土, 而且面无表情。“色”代表一种表情, 比如“喜怒形于色”, 就是喜怒在脸上会显现出来, 如果不显现, “脱色”了, 就是肝血虚的表现。
“胸满呕逆”就是人经常会气逆, 经常打嗝, 气往上涌。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按摩胃和肚子, 能够先解决一下, 即气上逆时, 你就让它下行。假如人郁闷得很严重的话, 膻中穴就会被堵, 这时, 我们可以用大拇指往下捋膻中穴, 让气能够降下去。
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苦恼很多, 因为欲望太多。如果郁闷, 就要有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法, 让自己的气顺畅地下去。“止怒莫若诗”, “去忧莫若乐”, 如果你不喜欢读诗, 不喜欢学音乐, 最起码要学一些基础的医学常识, 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对身体也会有一定的好处。
出现“飧泄”“飧”是晚饭的意思, “泄”就是拉稀。“飧泄”就是食谷不化, 吃什么东西拉什么东西。得这个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下焦无火”, 肾阳很虚, 没有热性的东西, 没有力量。拉稀意味着津的功能减弱了, 就是人体内的液向外渗透的功能减弱了, 这个渗透的功能可以靠“火”来增强, 比如热气就是“火”。
“遗溺闭癃”它分两种象, 一种是小便收摄不住, 遗尿。有的人经常是咳嗽一声尿都能出来, 这种人的身体不但下焦无火, 而且上面有肺寒。另一种是闭癃, 憋得难受, 但是尿不出来。要想撒出尿, 靠的是膀胱的气化功能。膀胱属于太阳经, 它的主要功能是气化, 需要由阳气把尿津出去, 如果没有这个功能, 尿就可能会被憋住。
(四) 脾为谏议之官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遗篇《刺法论》,而在《灵兰秘典论》中,脾胃被合称为“仓禀之官”。《刺法论》专门把脾胃分出来,说脾是“谏议之官,知其周出焉”。
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实际上是暗示的意思,下属给上司提意见是需要技巧的,不能直接指责上司,这在传统文化中是不允许的,因为古时讲究地位的尊卑。邹忌正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提示齐王。当时齐威王很骄傲,觉得全国人民都挺喜欢他,所有大臣也喜欢他、崇拜他、欣赏他。邹忌看出齐威王有这个问题,于是就告诉他:“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他说大老婆夸他漂亮,是因为爱他,小老婆夸他漂亮,是因为怕他,而朋友夸他漂亮,是有求于他。也就是说,每个人夸他,实际上都是抱着个人目的来的。齐王听到这个故事就清醒了,明白所有人夸赞他,都是有个人目的在里边的。如果邹忌直接说:“你太傻了,别人是怕你、有求于你,才会恭维你的。”这样直接提出来,齐威王肯定不爱听。所以中国的谏议之官,很会发现问题,并且很会给别人提醒。脾在人体当中就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脾能检查出心肺的问题
脾能够知道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出在哪儿,即“知周”。然后通过自己的作用来把这个问题改善掉。脾在中央,所以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肺。如果对照现代社会。谏议之官就相当于检察院系统,负责看各方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传达给中央。
脾主一身肌肉
脾在五脏这个大家族里面,就相当于一个丫鬟。因为“脾”的右边和“婢”的右边一样,都是“卑”,“卑”是地位低下的意思。脾相当于丫鬟,它很忙碌,哪儿出现问题,它就马上去解决,或者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在一个大家族里,最怕丫鬟得病,丫鬟一生病,就没人做饭,没人干活,这个家族就会处在一个瘫痪的状态。所以《黄帝内经》很强调脾的重要意义。“脾主一身之肌肉”,假如脾生病了,那么人体的肌肉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会出现痿证,即肌肉无力的症状或者重症肌无力等。
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统”是统摄的意思。脾统摄血不外溢,比如女子来月经,是往下流,可是如果脾统摄血的功能丧失了,血就可能会上溢。如果一个女子月经不调或者不来月经,医生会问她有没有流鼻血的现象。流鼻血在中医里叫做经血倒流,如果脾统血的功能减弱,它就不“知周”了,也不“谏议”了,它会不管四方,这样,血可能就会到处流溢,不按照正常的路线走,从而出现经血倒流的现象。而且,脾在志为思,如果一个人过度思虑,也会伤害脾。
常见脾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脾病的浅证表现,首先是“舌本强”,即舌头不灵活。因为脾经在循行的路线上,是沿着咽喉上来的,然后“连舌本散舌下”,即最张散于舌下。假如舌头不灵活、僵硬,就可以考虑是不是由于脾经的问题造成的。其次,浅证会表现为“食则呕”,即一吃饭就往外吐,这个象也是脾经不运化的一个表现。再次,会表现为“胃脘痛”,“腹胀善噫”,即胃痛,肚子里老是有腹胀的感觉,并且不断地从那儿打嗝。如果有人得这样的病,如何能舒服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即假如腹胀、打嗝,上下都不通的时候,放个屁,人就会觉得很舒服。其实人有些很本能的快乐,比如说大小便、放气、出汗这些现象,都是人的一种很本能的表现,其实这些现象是身体在自保,是人体自身在解决问题。
脾病的另外一个象是“身体皆重”。因为脾主肌肉,人脸上有一个纯肉的象,就是嘴唇,嘴唇里没有骨头,全是肉,所以脾气如果很充分,嘴唇就会很丰满、很圆润。如果嘴唇变薄或者嘴唇有一些病变,就说明脾生病了。如果人身体内部湿气特别重,也是脾虚的一个象。有的人特别胖,有可能就是湿气重,像这种问题如何解决?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然后,要多运动,因为脾主运化,若要运化四方,就需要不停地动,才能够帮助人把身体里的湿气全都运化出去。
脾病如果加重就会出现“舌本痛”,即舌根底下开始出现疼痛;会出现“体不能动摇”,身体特别重,动不了;或者吃不下、“心下急痛”等;有时会“溏泄”,即经常拉稀,或者大便非常黏滞。什么叫“黏滞”?就是冲厕所的时候冲不干净,冲不下去,就说明它的性质比较黏,这个也属于溏泄的象,属于脾的湿气太重造成的。“黄疽”也是脾气外溢的一个象。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能卧,一躺下就特别难受,如果勉强站起来,大腿和膝就会出现肿胀和厥逆之症。足太阴脾经是从大脚趾的隐白穴开始出现,隐白穴在大脚趾内侧,因此,如果大脚趾疼痛,实际上也是脾经有毛病。
(五)肾为作强之官
“肾者,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作强之官”到底是什么样的官?前几节讲过, 心为君主之官, 肝为将军之官, 肺为相傅之官, 脾为谏议之官, 这几个“官”都好理解。那么这个“作强之官”到底是什么官?其实, 这个作强之官, 就是指大力士。
肾是心的护佑
大力士可以干什么?我举一下例子, 大家就能懂了。古代打仗时, 会有战车, 战车上一般站三个人, 这个大力士有的时候就会居于中央驾车, 古时强调“左边为尊”, 所以君主或者将军一般都立于左侧, 而“作强之官”, 即这个大力士, 就是保护君主或将军的。他的力量非常强。
在现实生活当中, 人们的力气或者“劲”都是从肾来的, 也就是从腰来的。人有没有劲, 其实全看腰有没有劲。如果肾已经虚了, 人就会老哈着腰, 这是肾气大伤的象。“作强之官”大力士就是来护佑心、护佑君主的, 如果心有问题, 心得病, 有可能就是肾护佑心的功能出问题了。
大力士除了护佑君主以外, 还有一个作用, 就是在打仗的过程中, 如果战车陷到沟里泥里, 大力士一定要把它扛出来, 所以大力士必须有劲。这实际上就已经说出了肾的功能, 第一, 要护佑心, 第二, 要有力气。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说过, 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 如果说人类的诗歌起源于劳动, 那么第一首诗应该是“嗨哟嗨哟”派。为什么是“嗨哟嗨哟”派?因为人在劳动过程中需要用力气, 比如抬重物时, 大家都会保持节奏一致, 喊号子“嗨哟嗨哟”, 边喊边往前走, 这就可以减轻辛苦。像南朝梁时医药家陶弘景的《六字诀》里曾经讲过, 发“嗨”这个音, 实际上对肾是有作用的。因为人们只要一动肾气, 就会发“嗨”这个音。比如举重运动员, 他会有一个爆发力气的时刻, 他绝对不会发“啊”音, 因为“啊”这个音别人是听不到的, 他是自己暗中较劲, “嗨”的一下就把它发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很多声音, 都不是无缘无故发出来的, 尤其是在事情很危急的情况下, 人们发出的声音可以表现人体的某一个脏腑在启动。
肾精能创造生命——肾主“造化形容”
“伎巧出焉”, 表面来看, “伎巧”就是说人很灵巧, 什么都会做。当人肾精足的时候, 心肾相交的能力强, 人的心就会很灵, 心气很足。有一个成语叫“心灵手巧”, 其实心灵手巧这一件事代表了两个脏器, “心灵”是心的问题, “手巧”是肾的功能。
“伎巧”更深层的一个含义是什么?有一个注解《黄帝内经》的人叫王冰,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 就是“造化形容”, 他认为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造化形容”。所谓“造化形容”, 就是指肾可以造化万物, 造化生命。因为大家都知道, 如果人要怀孕, 就要动用肾精。对于男人的生殖系统来说, 精子具有极强的活动能力, 能够促使卵子发生变化;对于女人来说, 受精卵着于子宫内, 可以使一个“卵细胞”逐渐培养 (造) 变化 (化) 出具有特定形体 (形) 和容貌 (容) 的人来, 所以称作“造化形容”。如此的“作强”和“伎巧”, 真可谓“天地造化”!
有的时候, 当一个女人怀孕的时候, 她会想这个孩子一定要像我, 一定要像妈妈, 其实孩子的长相不是我们人所能够决定的, 这个孩子会怎样, 其实全看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怎样, 这是天地造化的一个问题。精子和卵子某一瞬间的结合, 最后会产生什么, 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所以每一个孩子的诞生, 都会给父母带来一种惊喜。这是肾的另一个功能, 即能够创造一个新的生命。
肾主藏精
中国人喜欢补肾, 这是中国人很聪明的一个象。因为中国人明白人的生命力来源于身体内部, 更深的身体内部就是肾精。肾属北方, 有玄武之象。“肾主藏精”, 就是说肾主要是有封藏的作用。在《黄帝内经·素问》的《六节藏象论》里, 曾经提到过一句话, 叫“肾者主蜇,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即肾是精所存在的地方。
大家不要把肾理解成肾脏或者“腰子”。在中医里谈到某一个脏器的时候, 更多的是指这个脏器的功能, 而不是那个实体。所谓功能的更好的一种表现, 就是指经脉, 一个脏器要通过经脉把这些功能显现出来。
肾是主藏的, 不管任何东西, 它都可以把它们容易地进行封藏。但是用一句俗话来说, 肾有点傻, 因为不管有什么东西来了, 它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先把它们藏住, 所以在治疗上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阴寒性的药, 它要入肾, 肾会一下子把它藏住, 这些药里一般都有阴黏之性的成分, 如果要想化掉这些黏滞之性的药, 就需要多带出一份肾精, 需要更多的元气来化它所藏的这个东西, 所以这样对我们的身体就会有一些影响。
在我的上一本书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鹭江出版社, 2007年11月版) 中, 我们讲过北京城门的问题。从风水学上看, 北门是不可以开的, 因为肾属北方, 北方主收藏, 要想藏得住, 就不能开北门。但是北京城的北面有两个门——安定门和德胜门。这两个门在古时平常情况下是不能开启的, 但在某种情况之下是可以开的, 不过也不能同时开启, 就是在军队出征打仗的时候, 可以开启安定门, 当军队得胜回朝时走德胜门。这是什么意思?这实际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即如果人要想有定力, 是要靠肾精足, 要想得胜还朝, 也要靠肾精足。同时, 这两个门一定是一出一入, 因为肾主封藏, 只有在动用兵力, 动用人身体最关键的部位时, 才可以把肾精调动出来用, 平时, 一定要把肾精藏好。
治病也是一场战争,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 叫做“用药如用兵论”, 即用药就像用兵一样, 敌人就像我们身体的寒邪, 如果要打败这些寒邪, 人一定要调动正气, 但是在打退寒邪的过程中, 人肯定也会有损伤, 如同有战争必然有牺牲一样。所以有时治好病以后, 人们会出现一个虚象, 因为正气缺失了。因此肾精有一个原则, 一定要有出有入, 要及时回补, 就像企业动用了老本以后, 一定要记着及时回补, 所以中医强调补肾。
但是肾该怎么补?首先, 大家要明白身体是一个最自足的组织结构, 不是人想补就能够补进去的。人如果经脉不通畅, 又乱吃补药, 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亡羊补牢“, 假如羊圈里有五只羊, 由于栅栏坏掉了, 跑掉两只羊, 从一种很简单的思维来讲, 就是再去买两只羊放在圈里, 但是这不叫“补”, 真正的“补”是要先把栅栏修好, 修好之后羊就不会再缺失。对应人的身体来说, 人一定要固摄住现存的一些东西, 其实, 中医里谈的“补”的问题, 在很大意义上也就是固摄的问题。如果人只是不断地往身体里加东西补进去, 而身体的“栅栏”没修好, 肾精照样会缺失。所以最重要的一点, 也就是经脉动要通畅, 不然药是补不进去的。而且所有的补药都有一个特性, 叫滋黏之性, 很难化开。有的人脾湿本来就很重, 脾胃很弱, 如果他还总吃滋黏之物, 像年糕之类的, 那么他的脾湿就会更加严重。所以大家要从新的方面想补的问题, 首先经脉要通畅, 如果经脉不通畅, 营养没补进去, 反而会造成人体的负担。
常见肾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肾病经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所谓肾经的毛病都有什么?
第一种, 叫“饥不欲食”, 即虽然人感觉很饿, 但并不想吃东西, 吃不下。因为人元气不足, 没有力量去消化食物, 所以, 人饿了也不想吃, 吃了以后反而要多调元气上来, 更加损伤身体。
第二种, 叫“面如漆柴”, 即人脸上像漆柴一样。中国古代, 家里一般有年纪很大的老人时, 都会准备一口棺材, 这个棺材每年都要上一遍漆, 要不断地打磨, 不断地上漆, 最后, 棺材就会油光锃亮, 能照出人来。所谓“漆柴”, 就是指人的脸像柴只被一层油漆刷过一样, 没有光泽、发黑, 因为肾属黑色, 所以, 如果人“面如漆柴”, 就表明肾有毛病。
第三种, 叫“咳唾则有血”, 有人只要一咳嗽或者吐唾沫, 咳出来的东西或者唾沫里边就有血, 这是肾精不再收敛的象。因为肾精是主变的, 而唾是肾液的外现, 唾是肾精的精华, 就像去雾一样, 就像肾水气化以后的雾一样, 所以唾是很宝贵的。但是如果唾里边含有血丝, 那就代表肾主藏的功能已经很弱了。
第四种, 叫“喝喝而喘”, 实际上指哮喘, 特别是指肾精大虚的哮喘。这种哮喘会让人“坐而欲起”, 即人坐下之后就觉得气被憋住了, 总想站起来。
第五种, 是一种精神症状, 叫“目如有所见, 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善恐”。指人会惊恐, 总担心、害怕事情的发生, 什么事都担心。比如下楼以后, 又跑上来开门, 看看屋里怎么样, 然后重新锁上, 再下楼、再上楼……这都是肾虚的一种象, 是一种抑郁的前兆。
第六种, 如果肾病更加厉害, 会出现口热舌干等现象, 还会咽喉肿痛, 气往上涌。因为肾不藏精还会使肝也发不起来。还有心痛、黄疸, 都同肾生病有关。
第七种, 是“痿厥嗜卧”, 即人特别爱躺着。为什么爱躺着?因为人的精不足, 全身无力。有一些老人, 白天总是躺着, 就说明他的气和精不足。小孩子很少有喜欢躺的, 他们只要会走路, 好像永远在走, 永远在跑着, 而且是跳着跑。而人年龄大一些之后, 肾气缺失, 只喜欢慢慢走路。过了四十岁以后, 人就喜欢坐着。六十岁之后, 人就喜欢躺着了。这都是肾精缺失的象。
第八种, 是“但欲寐”。即人会隔一会儿就会睡一小觉, 但每一个小觉睡得不踏实, 这都是老人的象。人老了以后, 白天总会昏昏欲睡。这实际是肾精不足、阳气不足的象。为什么晚上反而不睡?其实, 这也是肾精不足的象, 因为肾精不足, 人没什么可收敛的, 所以晚上反而会精神, 而年轻人往往头一挨着枕头就会睡着。
什么叫健康?什么叫亚健康?健康就是在生活当中没什么心事, 躺下就能睡着。现在很多人躺下反而睡不着, 这实际上就是亚健康。过去有一句话, 叫“圣人无梦”, 如果有人夜里一个梦接一个梦, 甚至是今天做完的梦明天接着做, 那就说明这个人真的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 久而久之会疲惫不堪, 慢慢地就会失眠。所以人能不能好好睡觉, 是一个健康的大问题。
第九种, 是“足下热而痛”, 即脚底下很痛。这个是足下的病, 因为脚底有一个涌泉穴, 是肾经的发源地, 所以脚下的痛也同肾经有关系。
(六) 五脏之外——膻中
代君受过的心包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所谓“膻中者”,是指人体里边很特殊的一条经络——心包经,即心包和三焦,这是在五脏之外,中医里边加出来的一个脏器。膻中穴在两乳的正中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人体的气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膻中来表现。这里又涉及西医的一个概念,就是“胸腺”,胸腺是指膻中穴到肚脐之间的一条直线。
在人出生之前。胸腺是一个很大的器官,等到出生以后,它就迅速地萎缩。其实,这里边暗示着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小孩子之所以能用十个月来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和膻中、胸腺是有密切关系的。
所谓“喜乐”,在某种意义上是指经脉特别通畅,如果经脉特别通畅,小孩子的发育就会特别顺畅。我们也会发现,人在婴幼儿时期长得非常快,基本一天一个变化,而过了青春期以后,人的生长速度就明显减缓了。这些实际上都和膻中非常有关系。
“臣使之官”,是说膻中是代君发令的。中医认为人体有心,同时有心的外围。即心包,心是不受邪的,而心包就有代君受过的功能。所以这个“臣使之官”就相当于所谓的宦官,代君行令。为什么要用它代君行令?因为传统文化认为。君主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就像心的喜怒也是不形于色一样。那么“形于色”的这个功能,要由谁来承担?就是心包来承担的。
心包主疏通气机
心包在人体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疏通气机。如果膻中闭塞,人们的气机就会很不顺畅。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膻中这个穴位非常容易堵塞。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要经常梳理、按摩膻中这个地方,其实不难,用大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现在有一种做法,就是拍打膻中,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拍打对膻中的影响有点太过了,只要往下捋就行了。人如果生气,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这样对自己的气机会很有帮助。
常见心包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心包经的病症经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它会表现为“手心热”。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一直走到中指。人的手心里有劳宫穴,劳官穴也是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如果心包有热,就会体现在劳宫穴上,即手心热。如何解决?大家可以拍打心包经,先按摩位于腋下的极泉穴,极泉穴是解郁大穴,属于心经穴位,然后沿着手臂前缘的正中线向外拍打。拍打心包经,对心包的一些气机非常有作用。
第二,有的人手心总出汗,这是心包不收敛的一个表现。因为心包经属于厥阴经,厥阴经就是主收敛的,如果不收敛。手心总出汗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第三,臂肘挛急。就是沿着这个肘臂,会出现“挛急”,即抽筋,或者是不舒畅、麻木。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总觉得自己手臂发沉、发麻,就是人已经出现心脏病或心包病的一个前兆。这种人一是工作压力太大,二是过度焦虑,阻碍了气机,造成了气血不通、经脉不通畅,导致了麻、胀、沉的感觉。
第四,腋肿。即腋窝下会出现肿痛,这个也是心包的病。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觉得“胸胁盛满”,就是总觉得两个胸胁特别地胀。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心儋儋大动”,心会“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快,就像人特别紧张一样。
第五,是心脏病前兆的一个象,叫“面赤目黄”。就是脸会发红,如果红在眉心“如灯花状”。那就很不好。在道教医学里,眉心正中的地方叫印堂,如果这个地方发红,人“祸福在旦夕间”。如果印堂发黑,就更加不好,因为黑的颜色是肾水的颜色,水克了火,就会造成心脏更加重的病症。平常大家在照镜子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脸,有些病的前兆会反映在脸上。
第六,嘻笑不休,即人一直收不住,总是呵呵乐的状态。“喜则神散”,中医讲究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过度,喜也分正邪,如果是正常的嘻,那就没问题;如果人老是嘻笑不休,尤其是老人突然出现嘻笑不休的情况时,晚辈就应该多加小心,因为这是心神将散之象,老人的病情会加重。
文章来源于家庭医学
允中文教院转载发布
排版、校对:嘉灵
编校审核责任人:嘉禾